民心虽然重要,可若无天幕,民心就极易受到当地豪强蛊惑。
天幕是捷径。
而秦念走的是开民智这条大道。
李世民望向民心榜,如今他居第二。
看似仅次于秦念,但李世民知道这榜首榜二之间,隔着怎样的鸿沟。
他会竭尽所能,缩短其中的差距。
【秦念:你所在的时期,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还不难。难的是李太平和李隆基——你们敢对那些已成大患的蚂蝗们动手吗?】
李太平看着心思浮动的禁军,迅速作出决定。
她履薄冰的经验过于丰富,深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断而不断,必有后患”。
【李太平:秦皇言不劳作亦不抵御外敌的地主为蚂蝗,朕亦认为如此。此番全国迁移地主,不会涉及均田农户与勋贵之家。】
第97章
秦念刻意提及“不劳作亦不抵御外敌”, 就是在给同事铺台阶:
虽然系统的“现杀”历历在目,只要理论上说得过去,他们三个的剧本走向就会是顺利处理土地兼并。
但她还是想铺垫得更合理。
责任心与日薪正相关, 甲方给得太多。
李太平的扮演者也迅速接戏:拉拢军队与功勋贵族,先迁移豪富与世家。
——李太平时期是府兵制,将士多来自农户。
——勋贵之家,在唐朝指代的是因功勋获得高官显爵的家族,多为武将出身。
“此番全国迁移地主”,李太平又没说下次不动勋贵之家。
这就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李太平时期。
绝大多数将士都放下心来。
他们知道天意既然禁止谎言,陛下所言必然不会为假。
陛下要惩治的是“不劳作亦不抵御外敌的地主”,不是他们!
——军中将士立下军功获得赏赐后,大多会用这些赏赐购置土地, 但这种购置往往违背唐律。
文臣大多看得出这位新陛下此时放过“勋贵之家”可能是权宜之计。
但有天幕稳定天下民心, 陛下又不动武将的利益, 文臣纵有再多疑虑,此刻也无可奈何。
何况既然是权宜,谁又知道以后如何?
【李隆基(28):附议。】
仅相隔四年,李隆基与姑母面临的处境差不多。
处理办法当然也差不多。
现在李隆基倒是对流放姑母去西域一事再无抵触。
他清楚处理土地兼并问题必然不是朝夕之功。
稍有不慎, 这些“地主”极有可能勾结异族为患。
姑母去镇守西域, 能够减轻边防压力。
【李隆基(56):诸节度使, 即刻入京觐见,商讨迁移豪富入边一事。】
已即位数十年,又是王朝鼎盛之时,李隆基对大唐的掌控力度远超年轻的自己。
十二万禁军为长从宿卫,多为征募而来, 都不会是豪富出身。
如今最大的隐患是节度使。
李隆基借迁移豪富召集节度使, 正是准备处理这一隐患。
………
秦念知道扮演老年李隆基的同事为何这么自信。
天宝十二年, 因杨国忠屡次上奏安禄山必反,唐玄宗召安禄山进京,安禄山冒着极大风险觐见,来表现自己的忠诚。
56岁的李隆基处于开元二十八年。
这个时期忧国忧民的杜甫还在齐赵一带漫游,写下许多壮志豪情的诗句,可见当时的唐人多为生活富足。
开元盛世虽然是透支未来,但如果在巅峰时期就励精图治,确实有可能处理好节度使与土地兼并的隐患。
历史上李隆基在最适合改革的时期摆烂,沉溺享乐不问政事,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秦念:武曌,你现在是哪一年?】
此时太平公主正入朝觐见。
文武百官皆知储君已定。
【武曌:圣历元年。】
【秦念:你还有七年的寿数。】
“此后你就改名为李太平。”
早在让李显回京之时,武曌就已经放弃延续大周之念。
“儿臣遵诏。”
李太平极为恭敬,不见半点骄色。
得知李贤被逼令自尽的那一刻开始,李太平就清楚陛下只是陛下。
等到她即位之后,陛下才是阿娘。
【武曌:谢秦皇告知。】
【秦念:几月几日?】
武曌凝神。
秦念此前并未追问得如此详细。
必是今年有大变故。
【武曌:六月初六。】
【秦念:那就是你还没有命武延秀前往突厥和亲,也不必派了。史书记载突厥八月就会入侵妫、檀等州,可以先做好反击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