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狐狸比二狐狸可危险多了!
澹月轩里,沈令月托腮发呆,“其实裴景淮说的也没错,吕临是真是假,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这话像是对燕宜说的,也像是在劝自己。
燕宜看她皱着眉头怏怏不乐的模样,抬手在她眉间按了下,轻声道:“半途而废可不像你的风格,真的要放弃吗?”
“我当然不想放弃啊。”沈令月答得飞快,却又忍不住长叹一声,“现在陆东楼摆明了是要护着那个假货,我哪敢和他硬碰硬啊?”
“那我们就继续往上查,弄清楚陆东楼为什么要护着他,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燕宜的声音很平静,又带着一贯的从容坚定。
只是题干复杂了一点,引入了一个新的变量而已,但解题的思路总不会变。
沈令月被她淡定的态度鼓舞,又觉得自己充满能量了。
“对,来一个查一个,有本事就让陆东楼来抓我啊。”
她只是一个心系国家安危,担心朝廷官员被冒名顶替会惹出乱子的热心群众而已,她能有什么错?
话是这么说,但沈令月还是老老实实在府里待了一阵子,美其名曰蛰伏。
直到正月底,燕宜终于收到了白家送回来的消息。
白瑞轩写了厚厚一封信,随信一起来的还有满满两大箱衣裳和鞋袜,全是燕宜的姨母和舅母们亲手给她做的。
里面甚至还有一半是给小孩儿穿的用的,小肚兜,小包被,虎头帽虎头鞋,还有几个做工精巧的金银长命锁,小手镯脚镯之类的。
……属于好像没催生,但好像又催了。
燕宜一边清点,一边好笑又感动。
等到东西都整理好,二人才打开白瑞轩的信。
信上第一件事就让沈令月低呼出声。
“原来西川真有通往漠北的密道,而且就在十年前山匪盘踞的那座山头后面?”
白瑞轩说,这是他找白家长辈喝了好几顿酒才打听出来的,商人嘛,无利不起早,只要能赚钱,东西卖给大邺还是漠北都没关系。
早些年朝廷还禁止与漠北通商的时候,就有胆大的商人通过山中密径,悄悄偷渡到漠北卖货。
直到有一天这群山匪突然出现,强行霸占了那座山头,劫掠过往商队,他们才不得不放弃了这条生财之路。
白瑞轩多方查探,终于找到了一个当年侥幸从山匪截杀中逃命回来的老人。据他回忆,那群山匪行事凶悍,杀人不眨眼,甚至以补刀为乐,兴奋的时候还会冒出几句听不懂的古怪语言,不像是大邺官话。
但随着十年前吕临带兵剿匪,将整座山头肃清一空,一切都成了死无对证。
第75章
白瑞轩的记忆里, 十几年前他刚随着父亲出门做生意时,西北一带可谓是十分凶险。每年冬春青黄不接的时候,总有小股胡人南下劫掠, 边境驻军往往不能及时赶来援救, 留下的只有被烧杀抢掠过的残骸焦土。
很多时候, 边境守将为了粉饰太平,甚至连这些小股袭击都不会上报, 只有世世代代住在西北的百姓才知道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
这些都是邸报上看不到的真实情况,就算是邸报上一个个轻飘飘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条沉甸甸的性命。
而转机似乎就发生在十年前那次大剿匪,当时的西北总督王竑已经驻边多年, 大权在握,说一不二,俨然成了西北的土皇帝。可是剿匪后没过两年就被调回京中,又安排进后军都督府这个闲散衙门,基本算是退休养老了, 彻底淡出实权勋贵圈子。
白瑞轩还说吕临在西北一带的名声非常好, 与边军配合得当, 好几次亲自上城墙鼓舞士气,抵御胡人劫掠,本来他中间是有机会调去南边更富庶的州县,但他却在西北扎了根, 一待就是十年。
“这个威远伯果然有问题。”沈令月这些日子没少陪燕宜翻邸报,“年年跟朝廷哭穷要军费, 也没见他打过几场漂亮仗,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她拍着脑袋想了半天,“那个词叫什么来着?就是留着敌人不完全消灭, 这样自己就一直能立功劳……”
a href=&ot;&ot; title=&ot;豆包好吃&ot;tart=&ot;_bnk&ot;≈gt;豆包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