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71章(1 / 2)

瞧着霍家和她娘家阮家都是不缺钱的,身上都是有军功的。

但是每年都要往军营里补贴不少,还有伤残的将士,给予他们补贴,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不想法子赚钱的话,一家人都得喝西北风。

这棉花,在边城可能不太能卖得动,毕竟有更廉价的羊毛和羊皮子可以御寒。

但是放到其他地方,却是不错的东西,除了能填充冬衣,棉被,还能织布,用处大着呢。

种植出来以后,家里也能多一门进项。

她都在琢磨,到时候要不要给君家分一层的利。

就是这身份麻烦,以后再说吧。

霍夫人离开之后,兄妹俩聊了会儿家常,又偷偷说了几句悄悄话。

“兄妹俩聊什么呢?”霍潋大步流星,眉宇间带着几分烦躁。

君秋澜礼貌拱手行了个礼,“前几日进山区了,昨夜才回来,听父亲说将军早我?”

霍潋大手一挥:“别扯这些废话了,粮种你还能给出多少,有什么条件,你尽管说。”

事关军营将士们今年的口粮啊。

特别是他之前上书到朝廷,说今年边城会有旱灾,粮食歉收,让户部发粮饷,结果那边说什么,旱灾还没来,没有提前发粮饷的道理。

还说什么,边城的税收,本就有不少的粮食了,隐隐有那个意思说今年不会再运粮草过来了,说户部财政吃紧。

也不知道那老皇帝到底在搞什么。

现在都如此昏聩了吗?

边军的粮草年年克扣,今年还有旱灾,不多给点儿就算了,还得要克扣?

真的不怕这些将士们反了这朝廷吗?

霍潋想起这个事情就一肚子气,可这个节骨眼上,他也不能亲自回去跟朝廷扯皮,没拿到回京的诏书,根本走不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跟君秋澜也没多大区别了。

不,还是有区别的,君秋澜一家只是被发配过来了,然后任其自生自灭。

他还得替朝廷那些尸位素餐的东西守卫边防。

所以现在重中之重的,就是君秋澜手里的新品种粮食了。

他也没瞒着,把这些事情都一股脑吐槽给了君秋澜听。

君秋澜听着心里也很是气愤。

可他们都气愤得太早了,粮种的事情还没好好聊,门房通报段文知府来了。

段文进门的时候,也是一脸的愁容。

“将军,师弟。”段文唉声叹气的,“快想想办法吧,朝廷是不想给边城的百姓活路了啊。”

-----------------------

作者有话说:嘿嘿嘿,我日万成功了,快,表扬我。[撒花][撒花][撒花]

感谢小可爱们投送的营养液和霸王票。[比心][比心][比心]

第73章 造反

段文急得是一脑门子的汗。

进门之后, 也没多废话寒暄,直接把他今早收到的朝廷政令给拍在了桌上。

征收人头税。

不论是否成丁,人均收200文钱。

意思就是说, 不管你是耄耋老人,还是刚出生的婴儿, 都得上缴200文钱。

大盛的税收,按照历朝历代来说, 不算苛责,是先皇定下的规则,每年秋收,以十税三。

贱籍,无田地, 按照人头交税, 成丁男子200文,未成丁的孩子和女子都是100文,一年只缴纳一次。

若遇灾荒年间, 还会减免。

这项政策规则已经从先皇时期延续到现在,数十年的时间了。

可是今年才春日, 就要缴纳所谓的人头税, 还无论成丁都要缴纳200文, 而且看样子, 到秋收还得交税。

一年两税,税钱还不低。

这分明就是暴政。

前几朝,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 那时候百姓面对如此苛政,逼得没办法,只能溺死婴孩, 才能给家里的大人留一条活路,年老的百姓,更是为了不给家庭添负担,直接自缢。

造成了许多人间惨剧。

同时民不聊生,多地掀起起义的旗帜,整个国家都乱套了。

君秋澜看着文书上的信息,同样也是难以置信。

“为何会这般?”

在他的印象里,他叫了十八年父皇的人,虽然算不得明君,但也能勉强算一个守成之君。

前几年,朝堂混乱,还能理解是为了夺嫡,是为了把他这个过继来的太子赶下台。

可是现在又是为了什么?

真的不让百姓活了吗?

皇帝这么搞下去,都不怕百姓造反了吗?

就连君舒婉见到之后,同样也是一肚子的火气。

从前她贵为郡主,不知人间疾苦,不能清楚地明白朱门酒肉臭这句话的含义。

可是她在边城生活将近一年了,亲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