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都是庄稼人,只有收成了粮食才能换银钱,她是个妇道人家,绣活手艺又不好,也不懂赚钱的法子,无非就是去采着山上的东西拿去卖。
不过山上的东西到处都是,卖是卖不上价钱的,一回能卖十文就差不多了,要是知道杨冬湖一份饼子就卖八十文,怕是心里更要像翻了的醋坛酸溜溜的了。
她说话一直都这样,也没坏心,朱翠兰笑着打哈哈:“小孩子做着玩儿,饼子能挣几个钱,还是你好,你家虎子能干,种着十好几亩地地,一年下来粮食吃都吃不完,哪儿像我们,买个杂面还得掏银子。”
林嫂子听她说这话脸上露出笑来,面上又带些得意,他们村里比她家地还多的可没有几户。
村里人吃馒头哪里舍得全用白面,都是杂面混着白面吃,但林家不一样,无论是蒸面头还是擀面条用的从来都是精细的白面,没少招人羡慕。
“哪有哦,你是不知道种地多累,眼看着又要夏收了,这么多的地光想想头皮都要发麻,每年这时候都要快一个月睡不上一个好觉,累的腰都起不来。”
林嫂子虽然嘴上抱怨,但面上的笑容却是丝毫未减。
其他人听她的话也深有同感,等到忙起来的时候连饭都顾不得吃,一家老小全在地里抢收麦子。
妇人们说着种地的辛苦,又说最近儿天好,祈祷着后头不要下雨。
朱翠兰和杨冬湖都不种地也不多插话,就在一旁听着附和,她们话头换的也快,没一会儿就说回到了家长里短上。
第151章 换鸭蛋
日头东升西沉,恍神间已经过去好几天,转眼间就快到了端阳节。
杨冬湖从清早开始就勾着头往外看了一天,直到天色渐暗也不见通往山上的那条小路有人影出来。
他心里不禁有些失落,也不知道赵洛川明儿能不能回来,后日就是端阳节,粽子当天吃才好,虽然每回包粽子都是剩余的多,可过了当天后头再吃就觉得没那个味儿了。
下过雨之后天气尤其的热,吃什么都没胃口,朱翠兰给家里人捞了几碗凉爽的面条,菜地里的黄瓜长得又大又直,采些新鲜的切了码在碗里,泼上油辣子和蒜汁,正是这时候天热的好吃食。
油辣子是今儿新做的,院子里的辣椒长的好,顿顿吃也吃不完,朱翠兰趁着日头毒,在屋顶上晒了两簸箕的干辣椒,拿几个干透了的,放在石臼子里研磨成粉,泼上热油那股子辛辣味一下就被激发出来。
剩下就的等到秋冬辣椒苗蔫吧之后,好留着炖肉用。
菜地里大蒜苗采过蒜薹之后就留在地里等它慢慢长大,过了麦收之后蒜苗枯黄,再把它从地里挖出来捆好挂在门头上风干,能储存到冬日里也不生芽子。
大蒜还没收成,现在要吃就去地里现拔,刚出土的大蒜还嫩着,不似风干久了的外头有一层老皮,除去最外层沾着泥土的那层外衣,里头的就都能吃,味道也不如放久的辛辣。
赵河接了镇上的活儿,今儿晚上就宿在主人家里,晚上不回来了,家里只有哥儿和朱翠兰一个女眷在家。
家里没个汉子在,朱翠兰做饭做的早,天还没黑透就已经开始准备洗漱了。
晚上做饭灶里剩着的炭火还冒着火星,朱翠兰趁着锅热洗刷干净,兑上半锅的水,让底下的火星慢慢温着,省的一会儿还要费柴火重新烧。
不入口的水无需烧开,只要手摸着不凉就行。
村子里的人一贯会省,等到真正暑热的时候连木柴烧水都省了,只需要在晨起的时候在院子里放上一大盆的水,等到晚上再去看,经过一天的热晒,把手探进去已经是温热的了。
朱翠兰在菜园子里看她那几棵黄瓜秧子,每一株苗上都结三四个瓜。
她挑着还嫩的摘下,留着大的皮有些泛黄的当黄瓜种子。
“冬湖,你跟方初把锅里的水舀出来洗漱吧,看看水热不热,要是太热就添点儿凉水,天马上就要暗了,咱们早点睡,明儿还有一大堆活儿呢。”
朱翠兰从菜园里伸出头朝着门口喊着,又转过去看自己的茄子苗。
杨冬湖哎的应了一声,进屋去拿木盆。
现在天气热,晌午坐光是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能出一身的汗,每天要是不把身上的黏腻擦清爽了,躺在床上也难受。
明儿的活儿全是准备着过端阳节的,家里头的糯米都是去年的,已经陈了上头有一层发红变质的吃不得,明儿还得去镇上买新的。
包粽子的苇叶也没有,不过这东西不需要买,沿着河边长得到处都是,随便采采就是一大把。
不过采回来得用沸水烫过一回才能用,要不然苇叶容易破,包的粽子还不到下锅就全都破了。
家里没养鸭子,也没有鸭蛋,按照习俗过端阳节必须得吃咸鸭蛋。
他们村子里有个上了年纪的菊老太太腌鸭蛋一绝,每一枚剥出来蛋黄都是金黄起沙,用筷子一戳往外直冒油水,但蛋白吃起来也不咸的齁心,白嘴吃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