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微微一笑:
“所以,往后进士只是你们的起步。之后想要选官,还得再考能力。怎么考,自然就是像本次恩科这么考。”
“陛下与孤怜惜你们要额外加考一场,特意省略了之前的会试,让你们直接考能力。相当于叫许多原本没资格参加能力考核的人拿到了考试资格,尔等不感恩,竟然还有脸来闹事吗?”
这是在偷换概念。
但是没有进修过名家辩论的学子们被憋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想反驳又找不到该怎么反驳。
最终只能干巴巴地说一句:
“往年都是考完进士直接选官,也不见朝野出现问题。”
所以加试本就是无理取闹!
扶苏精准看向开口的人:
“往年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不如我们废除科举制,重新启用九品中正制?”
而且谁告诉你之前朝野没出问题的?
那人:……
他知道九江王的意思。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以前老旧的制度已经不合适了,天下需要寻求变革。
本朝中人其实不知道封建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末年。科举制是注定要衰落下去的,再不改,只会成为压死帝制的又一根稻草。
扶苏当然清楚历史进程难以阻挡。
但在新时代到来前,他还是希望能为帝制做点什么。他阿父建立的制度,就算落幕也得是轰轰烈烈的落幕,而不是被人批判得体无完肤。
何况,让王朝以一个不错的姿态迈入新时代,总比像个需要被彻底打碎的旧墓碑一样接受改造要好。
提前给后世打好底子,后人也能以更快的速度腾飞,这是双赢的局面。
扶苏看着底下这些还沉浸在旧日辉煌中的儒生,摇了摇头,他们需要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了。而当前这个位面,幸运的在于最后一个朝代好歹不存在两族内讧。
扶苏走向高台边缘西北角,面对着那里几个面露不忿的学子。
他态度温和地问出犀利问题:
“天子选官,选的是会背书的人吗?”
无人回答。
“清河崔路遥,孤问你,倘若你现在担任县令一职,你需要做什么?”
崔氏的天才回答不上来。
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在死读书,他没去了解过这些。
县令要做什么,他怎么会知道?
他的目标从来不是小小一个县令,他要考上状元,他要留在京中。不会沦落到去当县令的,那是二甲三甲的进士要走的路。
扶苏轻笑了一声:
“好,那我且问你,京中六部的主事要做什么?是每日拿着四书五经写策论吗?还是学着孔孟先贤那样天天去宫中劝谏皇帝怎么当明君?”
崔路遥的脸涨得通红。
扶苏意味深长地说道:
“孔孟教你的是做人的道理,但他们为官的那套方式,已是两千年前的旧历了。”
春秋战国时期,大才们奔走各国。见到国君先高谈阔论一番,让国君惊为天人。
可到了如今,你再看呢?
从没听说过哪个大才是直接去求见皇帝的,然后通过一番话让皇帝折服,一步登天封侯拜相。
除非是乱世。
无脑学先贤是要学劈叉的,现在的臣子要做的是学会干实事,脚踏实地。
扶苏走回高台正中心:
“科举改制势在必行,不过陛下怜惜你们寒窗苦读十余载,不会直接废除旧制。新旧两制暂时并行,十年后旧制废除,只行新制。”
十年的缓冲时间足够了。
扶苏说完这些,最后宣布了本次恩科会试的结果:
“诸位应该没有仔细研究过榜单吧?”
“请中选的学子按照类别,分别前往不同的衙门报道。先从吏员做起,试用期三个月,三月之后表现优异者可以转正。”
转正时能任什么官,就要看当时空缺了什么官位了。表现得好的,直接成为主事不难。表现一般的,就从基层小官做起。
“红榜的贡生回去好好准备,三日后殿试,陛下亲自考你们。”
红榜考生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并不只有几道题答得不错。这种综合类的人才自然需要重点关注,所以他们可以参加殿试。
众人这才回过味来。
等扶苏一走,纷纷挤到榜前去细细研究,果然发现张贴的榜单分了好多份。黑榜上写了朝廷不同的部门,竟是考完就可以直接走马上任了。
往年其实进士分完三甲之后,任官也是有一套流程的。
想进翰林院的,得去参加翰林的加试。一甲不用考,直接进,二甲三甲需要通过加试进入。
考不上加试的,就只能去等吏部给他们分派职位了。运气不好就是外派去当县令,还得自己打点,看能不能塞点钱托点关系把自己送去更容易做出政绩的富裕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