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唔。”老人不置可否。
&esp;&esp;所谓朝堂杂记,是记录着皇帝每日早朝时处理公务所说的话,以及朝臣们的争论。
&esp;&esp;许多治理国家的方针要事都在此书中有所体现。
&esp;&esp;而名为“新变”的章节,则是二十年前由伍胥在朝堂上提出的革新要书。
&esp;&esp;姜栾心里想,还说你不是陛下要找的伍夫子?嘴里却说,“晚辈认为,这位伍先生提出的观点极为新颖,比如其中的平权思想以及以科举制代替举荐制……观点是好的,只可惜终将走向失败。”
&esp;&esp;“哦,”老人道,“你说说为何。”
&esp;&esp;“这一点无需解释,这二十年来现实如此,”姜栾回答道,“恩科制仅在天启推行了三年,便草草终结,所谓提高哥儿与女性在生产中的地位,如今更是闻所未闻,这位伍先生的举措确实是失败的。”
&esp;&esp;老人颇有意味儿的问姜栾,“那你说说,他为何会失败。”
&esp;&esp;姜栾注视着老人的双眼,“因为时机未到。”
&esp;&esp;姜栾终于想明白了,其实伍胥并非执意归隐不出,也不是刻意抗拒姜栾的请求,皆因这四个字——时机未到。
&esp;&esp;“太/祖皇帝为了打压诸侯势力,创立了举荐制,由此天启的氏族开始兴盛,至今已有数百年,”姜栾缓缓道,“只是举荐制弊端亦十分明显,因为相互推举为官,氏族内官职代代相传,形成了垄断,亦造成结党营私、官官相护。”
&esp;&esp;就像齐家便是云江城出名的氏族,齐绍麟所接任云江城指挥使一职便是齐氏祖上所流传下来的,必须由齐家子弟接任。
&esp;&esp;“这位伍先生提出的恩科制,贫家出身的优秀子弟通过考试,亦可以成为国之栋梁,打破阶级垄断,从各地人才中择优录取,对天启来说是件好事,”
&esp;&esp;姜栾叹息道,“只可惜天启内部氏族力量盘根错节,为了自身利益必然是维护现有秩序,我见‘新变’章中,以崔丞相为首的大多数官员们极力反对,陛下虽然支持新政,但在推行三年后因种种原因被放弃。”
&esp;&esp;恐怕也是从那时开始,皇权被动摇,伍胥出走,皇帝回宫种地,就不知前孝感皇后叛国一事是否与此有关。
&esp;&esp;老人仿佛也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淡淡道,“老夫也是那时给陛下留下‘四时充美’的题字。”
&esp;&esp;“寓意来日希望的意思么?”姜栾笑道,“伍先生,晚辈认为时机已然成熟,只待南疆起兵的那一刻。”
&esp;&esp;战争会使黎民百姓陷入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绝境中,但偶尔也能从中窥见一丝崭新光明。
&esp;&esp;一旦战时兵动,便是打破阶级的大好时机。届时氏族不稳,可趁虚而入,以掌握兵权逼迫新政推行。
&esp;&esp;伍胥满意道,“老夫这几日也没有清闲下来,书信写了几十封,烦请小友帮我寄出去,但能不能行得通,就看你那位在上京中的小兄弟了。”
&esp;&esp;姜栾点头称是,并从怀里取出半块日日带在身上的金饼,恭敬的还给伍胥。
&esp;&esp;伍胥笑而不语,接过来收下。
&esp;&esp;这半块金饼其实是伍胥对姜栾的测试。
&esp;&esp;姜栾明白若是自己一早拿出那金饼来胁迫伍胥帮忙,恐怕这老头子就会把他这以人情相逼的家伙扫地出门。
&esp;&esp;不得不说这老头,真是个老狐狸啊!
&esp;&esp;……
&esp;&esp;伍胥的那些信寄出不久,睿宝那头就送来了好消息。
&esp;&esp;永昌三十二年,农历七月初七。
&esp;&esp;朝堂百官在立太子的最后一次争议中,反对派竟有许多人倒戈,背叛了崔相团体,支持睿宝做太子的声音竟成了大多数。
&esp;&esp;于是永昌帝便顺水推舟,恢复了睿宝的皇室姓氏,并立为天启太子。
&esp;&esp;……
&esp;&esp;又过了几日,云江城来了一队身材高大的骑手,身着锦衣,头戴护甲。
&esp;&esp;这些人纵马来到伍府门口,风雨不动的等了几天,期间不吃也不喝。
&esp;&esp;直到伍府上的古怪老头领着孙子出来,锁了府邸大门,上了这些怪人的马车。
&esp;&esp;一队人自此走的无影无踪,再也没有回过云江。
&esp;&esp;……
&es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