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节(2 / 3)
时不虞也不矫情的说客套话,赶紧问清楚放人去吃喝是正理:“是不是有人去白水县查我了?”
“是。”那人显然没想到自己还什么都没说,姑娘就知道了,立刻将详情告知:“去的人带着画像到处打听骆氏,还去官府查问过。姑娘不必担心,公子早有安排。”
看样子皇帝是查过后,发现她不值得派这么多人盯着,于是把人撤离了。
真是,太看不起人了!
时不虞暗暗磨牙,等真相揭穿那一天,吓死你!
不过:“都说画像是我?”
“是。公子自前年开始,就有陆续送回一些姑娘的画像。去年的时候故意让骆家走水过一回,在大家去救火的时候让他们看到了屋里的画像。所以他们拿着姑娘的画像去找人认,自然不会有人说那不是姑娘。”
时不虞没想到,计安竟然在前年就开始布局了,她又问:“就没人觉得骆氏和小时候长得不一样吗?”
那人摇摇头:“骆氏自小文静,不常出门。后来守孝三年,就更少现身人前了。姑娘随着年岁渐大长开了一些,再换个发式,骆家的下人说姑娘是,他们不会觉得姑娘不是。”
“既然如此,那应该真有个骆氏才对,人呢?”
“公子给她改名换姓,以及一份丰厚的嫁妆,嫁给了公子手下做买卖的一名属下。”
时不虞没想到最后会是这样的安排,以计安的处境和心性,她以为斩草除根,以除后患。
不过嫁给自己的属下,等于日夜看管了,也挺绝的。
至于其他那些事,也就不必问了。
“去吃点热的,好好歇息,回头让言管事给你封个大红包。”
“谢姑娘。”
造访邹家
正月里,正是各家能光明正大互相走动的好时候。
再加上今年天气好,整个京城都显得格外热闹喧嚣。
时不虞替计安往永亲王府、宗正少卿、齐心先生家拜了年,最后去了邹家。
扶着阿姑的手步下马车,时不虞抬头看着牌匾上的‘邹宅’二字,心下有些感慨。
民间有句俗话叫娘亲舅大,可计安,连邹家的门都不曾进去过。
在大门外等着的几人快步过来,领头的男子道:“在下邹清,身边是妹妹邹欢,算起来是安殿下的表哥和表妹,奉祖父之命前来相迎。”
时不虞福了一福:“骆氏见过表哥,表妹。”
双方见完礼,邹清侧身相引:“弟妹里面请。”
“表哥、表妹请。”
邹家虽比不得忠勇侯府,却也是百年望族,族中出过三品官,出过大儒,还出过一位一宫宫妃。
府邸经过一代代人打理,修葺,已能看出底蕴。
再看行走其间的仆妇家丁,也可看出是极有规矩的人家。
时不虞目不斜视,走路无声,肩直背直,头上的珠钗微微摆动,仪态无可挑剔。
邹清和妹妹对望一眼,他们得到的消息,这骆氏不过是抚养安殿下长大的养母娘家的孩子,出身不高。来京城后少有外出,都传她是为避免露怯,暴露出身丢人,可有些东西是骗不了人的,就这般姿态,怎么可能会是小门小户能养出来的。
待客的北厅内,邹家长子邹意则和次子邹意环都携妻子在座。
见人还未到,二夫人心里已经有些不喜:“哪有让长辈等她一个小辈的道理。”
“还未到拜帖上的时辰,是郎君说要稍早些来,莫让她以为是我们邹家给她下马威。”邹家大夫人放下茶盏,话应得不软不硬:“如今安殿下不在京城,和她关系最近的就是邹家了,既不是外人,就该对她多两分善意才是。”
“大嫂说的是。”邹意环看妻子一眼:“你若有意见,便告病回屋去吧。”
二夫人心下一紧,忙展开笑脸:“郎君,是我多嘴了。大嫂提点得是,我一会一定注意。”
邹意则眼神都未给弟媳妇一个,示意下人给妻子换一盏新茶。
这时管家进来禀报:“骆姑娘到了。”
在座四人皆是理了理仪容,看向门口。
帘子往两边打起来,身披红色狐裘的姑娘迈步进屋,走至屋子中间屈膝行礼:“骆氏,向各位长辈问安。”
大夫人笑道:“免礼,快坐。”
待阿姑解下狐裘,时不虞在下首坐了,微微抬眸看向几人,对上他们的视线也不退不避。
阿姑说过,只要礼节上尽善尽美,姿态上不卑不亢,她就是对的。要是还有人对她指手划脚,挑剔她,那都是别人的错。
只看大夫人点头的模样,她就知道自己今天做得可好。
客套过后,大夫人道:“以前不知十安公子即是安殿下,但那时就对他很是佩服。不瞒你说,南贤北圣那场雅集,我也央着你们大舅舅带我前去感受了一番。”
时不虞有些意外,她没从白胡子那学着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但怎么看人还是学了点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