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434章(1 / 2)

加入书签

刚刚柳暗花明露出些笑容的王绾,听到此次不由心头一咯噔,均等?嫡嫡庶子孙?

按周礼之惯例,贵族间唯有嫡长子,可世代承袭家族财富爵位与土地,此为宗法之“大宗制”。

而族中旁的子弟则为小宗,成为大宗之家臣或附庸,从而实现集全族之力托举大宗的目的。

可陛下,竟要让旁的嫡庶子孙,一道来平分他们的封地?如此一来,若子孙不能再为国做出贡献而升官,各支封地岂非越分越小?

王绾看着一时尚未反应过来,正在欢天喜地道谢的群臣们,心头有些难言的沉重。

但他想了又想,只得悄悄安慰自己,陛下连公子公主都不打算分封,想来并非刻意针对宗室公卿

若是将子孙培养成大秦栋梁之才,我王氏一族便能晚些衰败,倒也总比眼下就被王上褫夺封地好得多

在王绾一时愁苦一时欢喜的烦恼中,殿外的明赫却忍不住双眼放光,父皇这是双管齐下之法啊!

一方面,朝廷不再为大秦宗室和立下新军功的人分封土地,便能同时解决百姓人口增加和分封军功带来的双重土地问题。

换而言之,国库充实的大秦若以财物奖赏军功,就不会再面临“越打仗、越无地可封”的困境,就能摆脱朝廷反被军功钳制而无法停止战争步伐的困局,而这样一来,新攻下的城池土地,也能全部掌控在朝廷手中,用于国中新增之民耕种;

而另一方面,朝廷如今只立刻收回已无甚威胁的六国贵族手中土地,而不立刻收回与大秦休戚相关的秦国宗室贵族手中土地,便能通过皇恩截然不同的亲疏有别对比,有效安抚秦国贵族公卿的对抗情绪,让他们清晰意识到:

一则,君王要强硬废除分封制,此事已再无商榷余地;二则,君王却愿意顾念他们为大秦立下的功绩,特意为了他们延缓废除分封的进程,让他们有两三代人的时间慢慢消化此事。

这个温水煮青蛙的效应,便会让手握封地的宗室文武大臣们,产生“幸好不是在自己这一代失去封地”的侥幸,从而将他们直观感知到的损失降到最小;同时,又因还有一两代人缓冲的机会,便能将他们培养子孙继续为国建功立业、从而保持家族利益的未来憧憬拉到最大。

如此一来,得到与六国贵族不同之额外殊遇、又要忙于未雨绸缪督促儿孙上进的秦国朝堂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再浪费精力激烈反对废分封行郡县一事;

而那些即将获得土地继承权的宗室王族嫡次子庶子们,为了牢牢把握这次机会获取利益,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成为支持父皇废分封、行郡县的支持者,而他们的数量,可比嫡长子远远多得多啊!

系统喜滋滋道,“宿主,始皇帝的智慧真无穷无尽的啊!怪不得在黑科技时代“全球最能改变历史进程的100人”评选投票中,支持秦始皇的票数遥遥领先!因为人们一致认为,如果给秦始皇再来一次的机会,他说不定真能成功征服整个地球,从而改变全球历史进程啊…”

随着君王诏令的颁发, 数百支督查使很快从咸阳赶往六国故地。

在六国宗室贵族哭天抢地的哀嚎声中,那些庇佑他们世代锦衣玉食的祖上余荫,便随着田地爵位的失去烟消云散了。

似乎到了这一刻, 养尊处优多年的贵族们才真正意识到:他们的母国,早已亡了!

而他们早该想到的,自己依附母国而生, 家族荣辱与国之兴衰息息相关, 若自家君王失去江山基业,秦王这个旁国之君,又岂会真心善待他们?

不!沦为庶民的许多人, 在这时才忽地恍然大悟——甚至,秦王嬴政自始至终, 从未承诺过会善待他们、会让他们尽享往日尊荣。

既然从未承诺过,又谈何欺骗与辜负?

偏生, 最开始让他们产生侥幸错觉的, 也正是秦王不闻、不问、不承诺的态度, 对旧国贵族而言, 总归是巴不得新君少投来“关照”目光的。

实则, 嬴政此番亦并未对他们赶尽杀绝,秦国作为胜利国, 虽然收缴了旧贵族之封地,却并未夺走他们的金玉珠器粮食。

换句话说, 虽然六国贵族失去了爵位和封地, 从此从天潢贵胄跌落成庶民, 只能按一成人百亩官田之法分地入农籍, 或是入商籍匠籍。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纵便做庶民, 亦是手握大笔财富之富户,自不必担心要过苦日子。

可人之本性向来慕强慕尊,世间之人只愿向上攀比,哪有人肯折腰朝下攀比的?贵族们自不会屈尊降贵与庶民比财富。

除却少部分早就看透“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明白人,从母国沦为秦国土地不久后,就操持着让儿女孙辈读秦国公学、力争来日参加秦国科举。

他们认为,若子孙辈能踏踏实实成为秦吏,家族日后总有机会重新走上正轨。

然而,能这般想的人毕竟不多,在世卿世禄制的六国,宗室贵族们生来便蒙受祖辈恩泽,从未劳作过一日,亦从未操心过衣食。

在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