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4章 一个人的战争(1 / 2)

加入书签

对中国来说,八零年代是由守转攻的年代,也是收获胜利果实的年代。

只是,对世界而言,这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一九八四年底,在巴尔干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德军焦头烂额的对付那些躲藏在山林里的游击队的时候,一场将持续六年的战争在海湾地区爆发了,这就是伊朗与伊拉克之间的两伊战争。

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是伊拉克,根源则是世俗政权与宗教政权的矛盾。

原因就是,海湾地区众多的阿拉伯国家在战后都建立起了世俗政权,不管是沙特这样的王国,还是伊拉克这样的共和国,政治都跟宗教划清了关系,而发生在伊朗的事情,让这些国家感受到了切身的威胁。

说白了,如果伊朗的革命之火向外蔓延,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将首当其冲。

显然,不管是国王、还是总统,都不希望统治下的国家成为下一个伊朗,也更不希望丢掉手里的大权。

结果就是,阿拉伯国家找到了一个新的敌人。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伊拉克总统以伊朗军队炮击伊拉克领土为由,正式向伊朗宣战。

两天之内,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几乎全部表示支持伊拉克。

如果仅仅是两个国家的战争,那么伊拉克肯定不是伊朗的对手,因为伊拉克的国土面积与人口都只有伊朗的三分之一,而且伊拉克的国内矛盾极为突出。什叶派与逊尼派,还有北面的库尔德人相互仇视。

问题是,这绝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

战争爆发的第三天,沙特国王就为伊拉克送去了一份厚礼,即把沙特皇家陆军的十个师的装备赠送给了伊拉克,还为伊拉克提供了四十亿华元的外汇,让伊拉克能够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到所需的军火。

沙特的行动。立即引起了连锁反应。

到一九八五年一月底,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全都慷慨解囊,有武器的援助武器。有金钱的援助金钱。

只是,其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叙利亚保持了沉默。

主要就是。叙利亚一直把占领着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当成仇敌,而中国已经公开表示支持以色列,因此叙利亚自然把中国当成了敌人。如此一来,就算曾经与伊拉克同为“阿拉伯联邦”成员,叙利亚也没有理由公开支持伊拉克去打击把做为主要口号的伊朗,甚至会同情与支持伊朗。

受叙利亚的影响,埃及也保持了沉默,直到一九八五年底,埃及才半公开的谴责伊朗的侵略行径,开始支持伊拉克。

结果就是。这成为了一场阿拉伯世界对抗伊朗的战争。

显然,面对整个阿拉伯世界,哪怕在前线战斗的只有伊拉克,伊朗也没有半点胜算。

问题是,这也绝非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在原则上保持中立。

不可否认,为巴列维提供了政治庇护的中国肯定不会支持伊朗,但是中国也没有理由支持阿拉伯国家。原因就是,除了埃及与约旦之外,其他阿拉伯国家都没有承认以色列,而阿拉伯国家在击败了伊朗之后。肯定会把矛头转向以色列,并且依靠在这场战争中积聚的军事力量对付以色列。如果中国明确支持阿拉伯国家,那就等于为接下来的第五次中东战争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以色列当局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一九八五年初,以色列总理佩雷斯访华,向刚刚当选总统的顾祝同提出,希望中国考虑到以色列的安全,在两伊战争中保持中立,至少得在表面上保持中立,即不直接支持交战的任何一方。

显然,顾祝同答应了佩雷斯的请求。

问题是,有能力干预两伊战争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德意志第二帝国。

虽然在两伊战争初期,受巴尔干战争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宣称将保持中立,而且也较为严格的履行了中立政策,即不向交战方提供武器装备,但是到一九八六年,随着伊朗面对战败的威胁,与中国关系良好的阿拉伯国家将在海湾地区坐大,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以间接方式向伊朗提供武器装备。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介入,让这场原本应该在一九八六年结束的战争由延续了四年。

当然,中国也摆脱不了干系。

这就是,如果伊朗战败,中国也未必能够尝到甜头。

原因就是,如果伊朗被伊拉克击败,那么伊拉克将毫无悬念的成为海湾霸主,而中国与伊拉克的关系并不密切。更重要的是,伊拉克总统肯定不甘心仅仅是海湾霸主,也就必然会制造新的战争来提高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介于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关系,下一个遭到打击的很有可能是以色列。

正是如此,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通过第三方为伊朗提供急需的武器装备时,中国则加大了针对交战国的武器禁运,并且通过外交手段,让沙特等阿拉伯国家降低了对伊拉克的直接援助。

结果就是,这场战争在一九八六年底来了一次大逆转。当时,已经攻入伊朗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