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1章 迎难而上(2 / 2)

加入书签

,也是主力部队。

事实上,在中国海军陆战队中,任何一个陆战师都算得上是主力部队,而且陆战队中就没有主次之分。

主要就是,陆战队一直秉承精兵政策。

大战打了快七年了,中国海军陆战队的作战部队依然只有二十多个陆战师,即便把留守后方的警备部队算上,陆战队作战部队的总兵力也不到一百万,而真正能打的也就只有五十多万。

可以说,这是一支精小强悍的部队。

导致陆战队作战部队兵力扩充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陆战队的新兵训练周期长达一年,而且淘汰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应征入伍的新兵,十个中有六个熬不到结束训练的那一天。二是陆战队的作战伤亡非常高,完成了训练的新兵将首先补充给已有的作战部队,然后才是组建新的陆战师。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陆战队的五十多万名战斗人员中,只有不到五万在大战爆发前就已经服役,其余的全是在大战期间服役的官兵,而且半数以上的服役时间不到两年。

不可否认,陆战队的战斗力极为强悍。

在美国西海岸,中国海军陆战队已经用行动证明,一个陆战师能顶两个美军师,如果得到了有力支援,甚至能应付三到四个美军师。

问题是,陆战队的缺陷同样不可否认。

这就是,陆战队并不适合在内陆作战。要把陆战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最好的战场是在海滩上,在沿海地区,在舰炮的支援范围之内。可以说,只要在舰炮的支援范围之内,中国海军陆战队战无不胜。

只是,要离开了舰炮的支援范围,陆战队就没有那么能打了。

在美国西海岸地区,进军圣迭戈的战斗就说明了问题。当时,为了牵制美军,四个陆战师在内陆向圣迭戈推进,结果十多天下来,仅仅前进了几十公里,还为此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在古巴的内陆战场上,陆战队能够扬长避短吗?

顾祝同不是对陆战队没有信心,而是不希望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让更多的陆战队官兵倒在战场上。

当时,顾祝同下达了一道特殊的命令。

这就是,让十四艘配备了大口径舰炮的火力支援舰进入西恩富戈斯湾,然后在海湾北面的海滩上搁浅,工程兵则负责在搁浅船只身后搭建一座用来运送弹药的临时码头,以便把运输船只上的弹药送到火力支援舰上去。这十四火力支援舰只有一个任务,用大口径舰炮为三十多公里外的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

这个办法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还远远不够。

虽然十四艘火力支援舰上,总共有近两百门大口径舰炮,比一支由十二艘防空巡洋舰组成的炮击编队所拥有的大口径舰炮还要多,而且全部都是三百八十毫米舰炮,能够把炮弹投掷到近四十公里外的地方,其炮火支援能力相当于十多个炮兵营,但是圣克拉拉在四十多公里之外,随着陆战队把战线推进到圣克拉拉附近,这些火力支援舰上的大口径舰炮就派不上用场了。

为此,顾祝同选择了另外一种支援手段,即在前线修建野战机场。

猪湾与西恩富戈斯之间是开阔的平原,有足够多的地方修建野战机场,而且离两地的码头都不会太远。

只是,战术航空兵主要在白天行动,很少在夜间出动。

为此,顾祝同让陆战队集中在白天发起进攻,夜间则转攻为守,让美军发起反击,通过防御来消耗美军的有生兵力。

当然,顾祝同也只能做这么做了。

不管怎么说,他是海军将领,即便很快就将成为海军大将,他擅长的也只是指挥舰队作战,而不是指挥地面战斗。

顾祝同下达了命令,做出了安排,至于能打成什么样子,还得看陆战队的表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