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无字史记(出版书) 第8节(4 / 7)

3,平均为48;农业人群的龋齿发生比例最高,为21~269,平均为86。另有学者指出,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古代人群的龋齿发生比例最低,只有02~09。

也就是说,越是依赖农作物粮食,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越多,古人的龋齿发生比例就越高。

于是,通过分析古代人群的龋齿发生比例,学者们就可以一窥他们的饮食结构,进而推断他们所身处的社会阶段。

就拿山西陶寺文化来说,这个古老文化活跃在距今4300—3900年前,与陕西石峁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陶寺遗址中有墓葬和灰坑,里面分别出土了人类骨骼。从随葬品和建筑规格看,墓葬人群应该是陶寺文化的上层贵族,灰坑人群则是平民百姓。对陶寺遗址的植物考古表明,陶寺文化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种植的农作物以粟为主。另外,对陶寺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统计分析表明,哺乳动物占有绝对优势,包括猪、牛、羊和狗等,其中猪骨最多,据此推测当时陶寺人群获取肉食的来源主要是驯化动物。

那么,陶寺人群的食谱是怎样的呢?通过对古人遗骸牙齿中龋齿的统计,学者们发现,陶寺人群的龋齿率大概在3,其中墓葬人群29,灰坑人群31,两者差别不大。看起来,陶寺人群虽然拥有了出色的农作物和农业技术,但是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包含相当多的非碳水化合物,比如肉类,使得他们的龋齿率并不高。还有的学者分析了陶寺人群牙齿的磨损情况,发现他们的牙齿磨损也不严重,这显然与他们食谱中有很多柔软的肉类有关。而且,对人骨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揭示出陶寺人群在早期和晚期的食肉量基本没有变化,说明他们的食谱挺固定的。

从陶寺文化的案例看,即使古人掌握了很好的农耕技术,也并不一定就要让农作物主粮占据食谱的绝大部分。植物性的主粮只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而在口感和营养上是比较糟糕的,因此古人在有条件获得其他食物特别是肉类的情况下,还是会让自己的餐桌尽量丰富起来。

类似的例子还有红山文化—比陶寺文化更早的东北地区古文化。红山人群的龋齿率为1~2,这当然和红山文化的农业水平可能比陶寺文化低一点儿有关系,但也说明红山人群能够获得其他食物来源,特别是由于靠近丛林和草原,可以通过狩猎或畜牧获得肉食,因此不必过度依赖农耕获得的粮食。

陶寺文化的消失是比较突然的,在末期那里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宫殿和城墙被毁,贵族墓地遭到破坏,很多人被杀害。对于陶寺文化的结束到底是内部叛乱还是外来入侵导致的,学者们还在争论中。至少我们从龋齿反映的食谱来看,陶寺文化的上层贵族与下层百姓在饮食上是比较相近的,不太容易产生内部激烈冲突。

小小的虫牙好似穿越时空的芯片,提供给人们了解古老文化的宝贵信息。

第五章 西域争雄——压向东土的多米诺骨牌

“高贵的衣着,中间分缝的黑色长发上戴着一顶装饰有红色带子的尖顶毡帽,双目微合,好像刚刚入睡一般,漂亮的鹰钩鼻、微张的薄唇与露出的牙齿,为后人留下一个永恒的微笑。”

考古学家沃尔克·贝格曼如此描述自己看到的古墓中的女性干尸,并把她称作“微笑公主”。贝格曼与“微笑公主”相遇的那一年是1934年,贝格曼31岁,而“微笑公主”大概3800岁了,当然,这是指她的肉身存在的时间长度。

沉睡在沙漠墓葬中的“微笑公主”无言无语,但她以及那些一同躺在小河墓地的大量干尸的基因,将为后人拂去历史的尘沙,展现西域几千年间的人类迁徙历史。

“小河公主”的复杂血统

沃尔克·贝格曼是瑞典人,当他于1927年从考古学专业毕业,来到中国,加入斯文·赫定组织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时,他的瑞典前辈安特生不仅已经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还在前一年刚刚向世界公布发现了周口店古人类的牙齿,早已声名鹊起。

在当地人的协助下,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发现了“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群,贝格曼随口用旁边流淌的小河将这处墓地命名为“小河墓地”,那里正是“微笑公主”安眠之所。

跨越几千年的一瞥,竟然成为永别。由于当时中国局势动荡,贝格曼带着少量文物离开了小河墓地,再也没有返回。“微笑公主”惊世一现后,就隐藏在漫漫黄沙之中,消失了踪影。

苦苦寻觅60多年后,2000年,小河墓地终于又重现在世人面前。这一次,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具年轻女性的干尸,她头戴尖顶毡帽,微闭双眸,穿越岁月的长长睫毛固守着她的美貌。人们称呼她为“小河公主”,与贝格曼描写的“微笑公主”相对应。

根据碳十四同位素测年的数据,小河墓地的年代在距今3980—3540年前,这很可能意味着“小河公主”和她的族人是罗布泊地区最早的定居者,对这一早期人群进行基因分析,应该能揭开塔里木盆地史前时代的一段历史。

基因分析表明,小河墓地人群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