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2节(1 / 2)

加入书签

现场突然变得安静下来。

记者们和其他人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答案。

一个月?很不顺利?

王浩解释道,“最初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粒子物理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当牵扯到一大堆问题的时候,就很难找到研究方向。”

“我有学生叫丁志强,他提醒了我,可以抛开物理的研究,只做数学分析,后来研究才顺利了很多。”

其他人听了以后,心情也没有任何改观。

有个记者继续问道,“王教授,你下一步会继续完善湮灭理论吗?”

王浩点头道,“我会考虑。”

他只是会考虑而已。

王浩很清楚完善湮灭理论的难度,因为等于是引入了一种新的力,就需要构造非常复杂的体系。

其实研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湮灭力是引力的微观表现形势,但却和电磁力、强力以及弱力格格不入,它的表现形势似乎是完全独立的。

这就很难联系现有的微观理论,去进行底层数学体系的构造。

一切都是新的东西,一切都要慢慢的研究。

采访结束。

媒体把新闻发布出去以后,很快就引起了新一轮的舆论。

王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收到了很多的邮件,还有一些人直接打电话过来,目的都是非常相似的,就是希望他能够公开自己的研究。

他在博客上发表的内容并不完全,很多学者希望能看到完善的内容。

王浩也是准备这么做的。

既然研究已经被实验证实了,自然就没有发表的问题了。

他已经收到了好几家顶级学术期刊的发表邀请,其中包括最有影响力的《科学》、《自然》,还有合作比较多的《数学新进展》。

其他期刊的发表邀请,王浩是暂时不考虑的。

一则是,合作比较少。

二则是影响力相对就小了一些。

王浩分别看了三家学术期刊的邀请,有些苦恼的叹道,“这个研究不知道该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啊?”

选择,是很困难的。

《科学》、《自然》,都是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数学新进展》则是合作比较多,他和布鲁斯-普利策也是老朋友了,而且他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数学内容,发表在数学期刊上也是没问题的。

张志强有些疑惑的问道,“投稿《数学新进展》不就好了,你们不是经常有合作吗?现在国际上都有这么多报道,估计审稿也很容易吧?”

他还以为王浩是因为‘以湮灭理论成立为假设,担心审稿不过关’。

王浩愣愣的张了张嘴,还是继续重复了一遍,“我只是……不知道该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啊?”

他说完才意识到,好像和刚才说的一样?

张志强也听愣了。

他仔细琢磨了一下,还是有些不理解,转过头问向罗大勇,“你听懂他的话了吗?”

罗大勇正站在窗边,半仰着头盯着天边的云,好半天才回了一句,“我们的境界已经不同了。”

“什么?”

张志强忍不住吐槽一句,“还境界不同,你当是修仙啊!”

……

王浩不断忙着回邮件。

有些邮件只是看一下,有些邮件则是要回复的。

比如,迪迪埃-马约尔。

迪迪埃-马约尔恭喜王浩最新的成果,顺便吐槽了他有成果不找自己,“我前一阵子还和你说过,有什么想法一定要告诉我,结果你只是在你们国家的一个网站发布了新的研究内容。”

马约尔确实很郁闷。

他觉得自己是最接近验证王浩研究的人。

如果能提前知道王浩的研究,他一定会认真带领团队去做特别验证,而不是靠核子组织一起研究验证。

王浩则是回了几句话,“我也感到很意外,但即便告诉你也晚了,当时你已经准备参与实验工作了。”

即便马约尔相信王浩的研究,他即将参加新实验的数据分析工作,也不可能有时间专门去验证王浩的结论。

这个结论也不是一个团队能够验证的。

然后是邱成文。

邱成文也发来了邮件,是说修改一下数学家大会的报告,“你做这个最新研究的报告就好了杨-米尔斯方程,被实验验证的研究,肯定很轰动。”

邱成文和王浩已经很熟了,对方的语气也就和朋友说话一样。

王浩回了一个字,“好。”

对面的邱成文马上受到了消息,内容只有短短的一个字,却让他感到非常的期待。

现在物理学界都在关注王浩的研究,他的研究能够在华人数学家大会上发表,肯定会吸引大量的顶尖物理学家。

到时候,也肯定会有很多物理学家,来特别参加华人数学家大会。

王浩一个人、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