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夷州之变(1 / 2)
这顿饭是郭嘉等人最近吃的最好的一顿。
因为口里有了新味道。
夷洲这俩年在郭嘉等人的治理下委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郭嘉的规划,夷洲按照地理和人口分布特点,把夷洲划分为五个郡县,分布在夷洲的四个沿海角上和岛屿的中间位置,分别命名为夷东郡(今台湾花莲)、夷西郡(今台湾彰化县)、夷北郡(今台湾台北)、夷南郡(今台湾屏东县)和夷洲郡(今台湾南投县)。
海军在椭圆型的夷洲岛上根据实际防守需要也建有基地,路上的就是齐辉等人的步兵所负责了。
同时夷南县现在已经建设了简易的商用码头,在夷西郡也规划了响应的商用码头,由于夷洲毕竟非常落后,此处的码头只是提前规划了,但尚未正式施工。
夷洲的驻地就设在夷洲郡。
虽然和大汉本土没有建立起可靠的信鸽飞行通道,但夷洲岛上的通信用信鸽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当地的各个部落首领也都根据各自的才能被委任了不同的官职。
有些十几岁的头脑灵活的孩子则被航船从去年第一班开通后送往了南疆,在那里接受先进的系统化的学习。
夷洲的希望就放在这些小孩童的身上了,一年俩年夷洲变化虽然快,但要达到武陵等地的水平相信还是要放在这些从南疆学习归来的孩童身上了。
让这么大的一个州兴盛起来,不用一代几代的连续积累是不可能的。
夷洲的变化在郭嘉等人的眼里自然看不上的,但在当地那些部落人的眼中那就天反覆地的变化。
至少知道了什么叫伦理纲常,什么叫文明的羞耻觉悟之心。
日常的生活也不再烟熏火燎,不再经受风吹雨淋之苦,不再经常性的忍饥挨饿,不再为小的再小的疾病而眼看着亲人撒手而去。
他们看着这根本的变化,打心里拥护从大路而来的天兵天将们的领导,也从心底投入了五郡的建设工作。
郭嘉等人还从军队中挑选出一部分识文断字的兵士,在部落中开设了识字班。
反正不分老幼年少,只要愿意学,有求知欲就可以来学习。
文明的种子就这样在各方面慢慢的改变着。
海军这段时间也没有闲着,虽然不去攻打倭国,但还是尝试着往扬州的方向试航。
有时候大家都看到了扬州的陆地了,但因为没有王廷的指示,并没有登岸。
他们在等下一步的指令,等孙坚在扬州给帮着购买的靠海地方的码头建设完成后才能登陆。
孙坚当初接到王廷的协助请求后,就派了自己的胞弟孙静亲自陪同和配合龙城来的人到建业往东的沿海一地考察,
最后在毗陵郡和吴郡中间的一个地方购买了一大片沿海区域。
这个地方按照王廷的推算就是上海附近。
不因为别的,因为长江口正是在这里入海,当然王廷所看到的长江入海的位置和后世有很大的不同,要往北延伸了很长一段距离。
这可不是瞎说的,不但长江如此,就连黄河的入海口也同样偏离了很大,俩千多年的冲刷和积淀,历史桑田的变化是很正常的。
更何况这个大汉和王廷前世历史所记载的大汉是否是同一时空还未尝可知。
这个码头首要的是保密的需要,所以王廷并未着急动工,而是先花大力气建设外围,种植和移栽了大量的树木和军事设施。
虽然这样花费很大,但王廷还是觉得这样非常值得,这个地方简直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战略地位。
试想这个军事码头一但开通,扬州就完全被封闭在自己的包围圈里,取下扬州就如同到自己的裤兜里掏东西如此的随意。
更不用说这个码头连接夷洲和大汉的直线距离如此近便,为以后的两地发展节约了多少财力上的浪费。现在投入大,后期会弥补回来的。
对于夷洲的建设,王廷也是重点的做了指示,要建就要建最牢固的建筑,旁人不知道他可是非常的清楚,夷洲是地震多发的岛屿,这要是建的不稳当,到时候遇到地震,要用千倍百倍的精力来重新付出。
这也是夷洲各地的建设比较慢的原因。
试想建设一个水泥厂的技术虽然已经成熟,但短时间也不可能建设够满足建设需要数量的水泥厂。
可以用火来烧制砖块,王廷也没有提倡这样做。
为何?
就是为了尽量的保持大自然的原貌。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万世的遗产,自己不会再犯那种池竭而渔的事情。
虽然有了煤炭,也没有那么便捷的途径运到夷洲让他们烧制砖块。
建设速度慢没有关系,夷洲依旧还是有大量的事情可做。
这些事情最重要的就是俩个,一个是军队上的,军队要不断的摸清去倭国的海上通道,为取下倭国做前期的准备。
其次就是民生上的,发展农业是任何时候都是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