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五十一章 法正解惑(1 / 2)

加入书签

随着西凉的归顺龙城,消息已经飞快的传到了大汉各地,立即引起刘备、曹操、袁绍、袁术、刘焉等人的震惊。

这王廷也太有精力了,竟然趁着天下大灾的时候还掠取了凉州这一州之地,如今西南地区除了益州的刘焉,还有南方的交州外,尽是王廷的地盘了。

把他们都是恨的啊,直恨的牙根痒痒,就连做梦都不忘记使劲的磨后槽牙,一夜惊起同床之人多次。可恨也没有办法,兵士好多都暂时把兵器入库,拿起锄头和百姓一样投身到农业中,光靠百姓恢复生产抗击大旱是不现实的。

就是龙城的兵马,特别是汉中等地的兵马也投入了边驻守边兵垦的活动中。

不过龙城有优势,就是有这几年的连续积累,如果不去各地为百姓散发粮食的话。龙城储存的粮食加上渔业、禽牧业上的收成还是能安然的度过俩三年的。

这就是他们只能看着而不能像龙城这样在大灾面前还有精力攻城略地。

如果让他们知道,人家龙城不但在汉朝取了西凉,而且在海外还获取了两三个州郡这么大面积的土地的话,还不知道要震惊到什么程度。

大汉是旱灾,可那里是热带,是一点也不受影响的。

这些都得益于一个团结的中心,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制度,一个让百姓推崇拥护的领导者。

权利放下有俩面性,这要看有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

而龙城已经开始往这方面完善了,有参政意识而又不能从官的,如果你有威望,可以有机会被百姓选为人民议员,就可以监督当地的官员的施政。

这样权利虽然下放了,可是换取了大量的民心,让百姓觉得自己才是主人,官员真的是为民而当的,是真正的为民做主的官员。

这就是王廷用权利和限量的民主来换取来的飞速的发展。

为什么说是限量,现在毕竟不是和平,大汉还未统一,虽然说人多力量大,但也会产生人多嘴杂。

所以重要时期的决定权还是在党中央党魁王廷的手中,其他人只不过是王廷的助手,在王廷拿不定主意时候为其出谋划策,并代表王廷实施王廷做出的决定。

至于王廷能不能犯错,当然会,但他会尽量的避免此等情况的出现,因为他还有他的整个学院的大儒等人作为智谋团。

人力终有穷时,群力终会有人为他想出正确的计谋的,让王廷把错误减少到最低。

换取天下任何一个诸侯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所以他们也只有干瞪眼看着王廷任由他取了西凉。

还在益州做说服工作阎圃还没有做通益州的工作也收到了这个消息。

他正在驿馆等待着刘焉的答复呢。

刘焉这个答复着实不好下,他已经五十六岁了,按照大汉的平均寿命,这也算是长寿了。

他有机会做了益州刺史,远离中原战乱,本想能借助益州群山封闭的天然屏障,躲过这不平静的世道。谁曾想到自己老了也没有看到大汉好转的迹象,不但看不到希望,而且是更加的动乱。

这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的有了把益州完全和大汉分割开的心思,等所有人把益州淡忘的时间,益州便独立建国。

即使大汉王朝保不住了,益州也算是刘姓的地盘,也算是为先祖留下了一点基业。

自从阎圃来到益州后,就直接来拜见他了。

按照张鲁的意思直接杀了这厮就算了,这家伙竟然不告而别,投顺了旁人不说,如今反而调转头来说服益州也跟着他投降别人。

对于刘焉内心的想法,刘焉的部将张鲁可是非常明白的,张鲁的老娘把大部分的青春都给了刘焉,就是为了让他能在益州站稳脚跟,出人头地。

现在他可是算做实权派了,不但是掌管军队的将领之一,暗地里他依靠自己遗传他父亲和祖父的五斗米教吸收的信徒很多。只要刘焉能决立于大汉之外,等刘焉一死,他相信自己就能一手遮天了。

当初他打算独占汉中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因为汉中附近几地是益州和大汉的大通道,可未曾想自己还没有把苏固摆平,就让那个气死人的王廷给占了先。

不但汉中让王廷给弄跑了,人家还借去了附近几个郡。王廷借去的几个郡那都是好地方,其中一个山叫廉上山(武当山古称),是出大将的地方,因为他通过布道知道,那廉上山乃是韩信所创的精武阁,就是闻名大汉的童渊、王越等人的学艺之处。

本来自己不停的送粮送面的来养活那里的人,可谁曾想刚养熟悉了,又让王廷给占了。

虽然说是王廷借用的,可如今皇上都没有了,要想要回来只能是在心里想想了。

甚至连开口都不敢,深恐惹祸上身,在他想来天下都没有天理了。

张鲁身怀日后独霸益州的想法能不希望杀死阎圃吗?能不尽一切可能的来破坏阎圃的顺说之行吗?

可问题是自己一提出杀了阎圃,刘焉并没有同意,因为不管咋说,不管你的理由是如何的正当,因为阎圃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