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8节(2 / 4)

加入书签

庭院休息,小郡主便轻手轻脚的凑近,朝着那正在读报的女官点头轻笑,算是打了招呼。

“是建业么?”杜银钗眼睛未睁,却一下子就凭借脚步声猜出是自己的外孙女到了。

“见过外祖母。”建业连忙向杜银钗行了个家礼。

杜银钗摆手示意她起来,转头对读报的女官说:“你且下去休息,将这份活计交给建业便是。”

“报纸”这东西出现在几年前。在苏徽的提议下,嘉禾在京师创立了第一家报馆,随后几年内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既有官办的都有民办的。一张薄薄的纸,印着朝野大事、官府新令以及名人豪杰的风流韵事,在百姓之间流传颇广。嘉禾说,她能够复位重新做这皇帝,与京师千千万万的百姓脱不开干系,有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然治国时要靠着黎民众生,那么庶民们也有资格知道这个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

“外祖母要从哪里听起?”建业知道自己的外祖母是想听她念报,只是这样大的一张报纸,她也不知该从哪里读起。

杜银钗从袖中摸出了最新磨出来的老花镜给自己戴上,“来,让我看看——”

报纸到了手上,她一边低头浏览,一边询问外孙女,问她在宫中住的可还习惯,做女史时是否尽职尽责。

“习惯倒是习惯的,”建业老老实实回答,“孙儿幼年时便常被姨母接入宫中带在身边教导,宫内一草一木,孙儿比对自己家里都还要熟悉。不过尚宫局内事务繁忙,孙儿多少有些吃不消。”

“忙是好事,意味着受重用。”杜银钗并不配合孙女的撒娇,故意板起面孔,“你姨母是不是还打算将女官派至地方?”

目前女官的舞台只存在于京师,活跃于朝堂上与皇宫中。嘉禾的意思是想要让地方官衙上也有女官的身影出现。

“不是将京中的女官外派,而是要开放选官制度,让京师之外的女人也可以入仕。”建业说着,在报纸上指了指,“这上头也报导了这件事。”

杜银钗打量着报上那一大段的文字久久不语,建业看穿了外祖母的顾虑,于是又说:“姨母并不打算冒进,此番只是先行试探而已。姨母说,她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虽赢得了满朝男子的敬重,却终究还是没法让普天下的女子都得到和她一样的地位。科举取士,始终是将女人排除在外,她纵然创办了再多的女学,可大部分从女学中出来的女人,最终也还是回到了高墙内相夫教子——不过她也说,相夫教子的选择倒不算坏,至少学识渊博的母亲,教出来的孩子想必也会是聪明人。只不过,要想女人能够有机会与男子平起平坐,终究还是得想法子让她们入仕才行。”

“然而这是漫漫长路哪。”杜银钗感叹。

“可不是么。”建业点头,“能让天子脚下的朝堂上涌出一批女官已是不易,姨母只是透露风声,想让女人在地方上做官,立马就涌出了一大批反对的声音。这几天姨母可是被吵得焦头烂额。”

杜银钗闻言淡淡一笑,“这倒不妨,她早年间和大臣们吵架都吵习惯了,有的是应对的法子。不过……想要更多的女人做官,还是得循序渐进,切不能妄动。”

“这个姨母心里是清楚的。她说自己年轻时也胡来过,现在步入中年,心态已与过去不同。她还说,早些年她颁布律法,让女人也可以和男子一般平等的继承家业,内阁驳回了她的诏书好几次。后来她没有办法,只能将律令修改为:家中若无男子,则可让女人继承全部产业,外人不许侵夺。可这些年东南沿海的商贾,倒有不少愿意将家业传给女孩,哪怕是家中有男子,也会在一番斟酌后,将家中产业交给更有能力的一方。”

“东南丝织、棉纺、蚕桑业兴盛,这些年每年都有大批的丝绸远销海外,女人管事,地位自然不低。经济决定社会,做皇帝的不必刻意去制定什么她认为正确的规则,而是要在社会变迁之时加以引导、控制。早晚有一天,她所求的皆能成真,叫她不必心急。”

建业听后似懂非懂的点头,她还年幼,需要学的东西很多,而每次从自己的母亲、姨母以及外祖母——这三个控制着国家最高命脉的女人身边,她都能学到许多。

“朝堂之上的官制这是又改了一轮了……”杜银钗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这下可是多了许多我都不认得的机构了。林毓入阁之后大刀阔斧的推行了好几项新政,看起来倒是和皇帝颇为合拍。不过担任京都报馆馆长的席翎和他是不是最近又有矛盾了?瞧瞧这篇报导把人家林毓骂的哟,啧,小心眼的文人就这点不好,嘴毒。”

“听说当初席大人连姨母都骂。”

“他现在也骂,换了七八个笔名,有事没事就揪着你姨母为政上的错处。不过这样也好,也省得你姨母哪天飘飘然了。”

“如今官场中名声最好的应是赵大人了吧。”建业说道:“赵大人频频出洋与各国建交,每次回来都能带来新奇的玩意儿和见闻。大家都称他为我朝的郑和,我也十分敬重他。”

杜银钗挑了下眉头,“你可知,当年赵游舟可是在京中最臭名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