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节 文字(2 / 4)

加入书签

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苍》、《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纠为一部。其古、籀、奇惑、俗隶,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诂训假借,随文而解。音读楚夏,逐字而注。其体例盖颇完备。其所由来,则其六世祖瑗,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其后避地河西,数世传习。其祖威,尝上书三十余法。式篆体尤工,洛京宫殿诸门版题,皆其所书。实世传书艺者耳。《北史·儒林传》:樊深,读《仓》、《雅》篆籀之书。《文苑传》:诸葛颍习《仓》、《雅》颇得其要。此文学之士留心小学者。又《刘芳传》:芳从子懋,善草隶书,识奇字,则兼文学书艺两途矣。此等人之著述,略见《隋书·经籍志》。然亦有撰而未成者,如江式之《古今文字》即是。式又表作《字释》,亦未就也。又有成而《隋志》未著录者,如《梁书·孝行传》载刘霁著《释俗语》八卷。《北齐书·儒林传》谓赵铉览《说文》及《仓》、《雅》,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是也。字书亦有误缪者。颜之推云:“江南闾里间有《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杜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亦见《家训·杂艺篇》。)江式亦云:“篆形缪错,隶体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釐改。”此其弊,皆在未究本原。故颜之推病“世之学徒,多不晓字。读《五经》者,是徐邈而非许慎,习赋诵者,信褚诠而忽吕忱,明《史记》者,专皮、邹而废篆籀,学《汉书》者,悦应、苏而略《苍》、《雅》”也。(《家训·勉学篇》。)字书以《说文》为最早。所说虽不尽信,要易推见本原。故颜氏笃信是书,谓:“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书证篇》。)江式作古今文字,亦以是书为主也。

寻常传习,仍系前世编成韵语之书。其中以《急就篇》为最通行。故见于史传者,人多童而习之。如《魏书·儒林传》:刘兰,年三十余,始入小学,书《急就篇》。李铉,九岁入学,书《急就篇》。《北史·李灵传》:李绘,六岁便求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不许,遂窃其姊笔牍用之,未逾晦朔,遂通《急就章》是也。然其书不必皆史游所撰。故《隋书·经籍志》,史游《急就章》一卷外,又有崔浩撰《急就章》二卷,豆卢氏撰《急就章》三卷焉。当时识字、学书,所用者尚系一本。《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任城王云之孙顺,年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与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小学篇》必取羲之之书,盖正以用为楷则。崔浩多为人写《急就章》,(见第六节。)盖亦以此。浩亦以是有重撰之本也。《北齐书·杨愔传》言其六岁学史书,盖亦识字与学书并行矣。

音读之殊,古称楚、夏。此本一种言语,随风土而稍讹。晋、南北朝之世,开拓之地愈广,杂处之族益多,故其错乱,有更甚于昔者。然以大较言之,则亦不过南北之异耳。《宋书·顾琛传》:谓宋世江东贵达者,会稽孔季恭,季恭子灵符,吴兴丘渊之及琛,吴音不变。《齐书·王敬则传》:谓其名位虽达,不以富贵自遇。接士庶皆吴语,而殷勤周至。此长江下游之语也。《南史·胡谐之传》言:齐武帝欲奖以贵族盛姻,以谐之家人语傒,音不正,乃遣宫内四五人往谐之家教子女语。二年后,帝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谐之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惟不能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帝大笑,遍向朝臣说之。此长江中游之语也。(谐之豫章南昌人。)观此,知当时贵人,皆以北语为尚。《颜氏家训·音辞篇》谓当时语言,“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此则相处既习,自然之势,非有意为之也。言语虽以一统为贵,人恒不免恋旧之情,故颜氏又谓其“各有土风,递相非笑”。观于史传:《宋书·宗室传》,讥长沙景王道怜,素无才能,言音甚楚。《魏书·田益宗传》,美董峦虽长自江外,言语风气,犹同华夏,此习于北者之笑南。《陈书·周铁虎传》,谓其梁世南渡,语音伧重。而崔灵恩等,亦以音辞鄙拙,不见重于南人。(见第一节。)此习于南者之笑北也。《抱朴子·讥惑篇》云:“吴之善书,则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皆一代之绝手。如中州有钟元常、胡孔明、张芝、索靖,各一邦之妙。并有古体,俱足周事。废已习之法,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也,况于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此犹其小者耳,乃有遭丧而学中国哭者。”《隋书·五行志》,谓炀帝言习吴音,后竟终于江都,亦鲁襄公终于楚宫之类。观其恶变古之深,即知其笃土风之甚。然从同之势,卒不可免。故杨愔称叹裴让之,谓:“河东士族,京官不少,惟此家兄弟,全无乡音。”李业兴家世农夫,虽学殖而旧音不改,则史家笑之矣。好同恶异,贵通贱塞,错乱之语言,实于此情势中渐趋一统也。

今世语言、诵读,久已分道扬镳,语言之异,实非诵读所能矫正,故教育部颁布音符,欲藉读音以正语音,收效殊鲜。前世语多单音,则二者关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