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节 人民移徙(1 / 3)

加入书签

第四节 人民移徙

两汉之世,移民之政颇详。虽其行之之善否,未知如何,然国家于土满、人满之间,时思加以调剂;且欲以是振起风俗;树立边防;则彰彰然也。晋、南北朝之世,此等用意,几于不可复见。移民之举,非计疆埸之利,则为镇压之图而已。

当时行军,多事俘掠。有以外夷而掠中国者,如石虎使夔安等略汉东,拥七千余家,迁于幽、冀是也。(《晋书·成帝纪》咸康五年。《石季龙载记》作七万户,盖侈辞。)有以外夷而略外夷者,如慕容皝伐宇文归,徙其部人五万余落于昌黎;石虎伐段辽,迁其户二万余于雍、司、兖、豫是也。(皆见《载记》。)不惟外夷,即中国人之用兵,亦往往如是,如邵续攻石勒之渤海,虏三千余人;(见《勒载记》。)桓温败姚襄,徙其余众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穆帝纪》永和十二年。)攻苻健,健芟苗清野,军粮不足,乃收三千余口而还是也。(《温传》。)当时割据之国,初兴之时,多务俘掠,或则逼徙其民,以益其众,慕容氏、拓跋氏、沮渠氏、秃发氏尤甚,读《晋书·载记》及《魏书·本纪》自见。如有率众归之者,自亦为其所乐受,如司马楚之、刁雍、寇赞等之附魏皆是。《周书·司马裔传》:大祖令山东诸将,能率众入关者,并加重赏,裔领户千室先至,大祖欲遂以封之,可见其招徕之亟矣。

勇于战斗之民,及地方豪右,亦为割据者所欲徙。刘曜时,上郡氐、羌十余万落保险不下,大酋虚除权渠自号秦王,游子远降之,徙其部落二十余万口于长安。及讨杨韬,又迁陇右万余户。平陈安,则徙秦州大姓杨、姜诸族二千余户于长安。后赵灭前赵,徙关东流人、秦、雍大族九千余人于襄国。(皆见《刘曜载记》。《石勒载记》:勒灭前赵,徙氐、羌十五万落于司、冀。)先是石勒已徙平原乌丸三万余户于襄国。其攻靳准,又迁巴帅及诸羌、羯十余万落于司州。秦州休屠王羌反,徙其夷豪五千余户于雍州。石虎破石生,徙雍、秦华戎十余万户于关东。慕容恪克广固,徙鲜卑、胡、羯三千余户于蓟。苻坚灭慕容,徙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又徙关东豪桀及诸杂夷十万户于关中,处乌丸杂类于冯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齐神武虏纥豆陵伊利,迁其部落于河东。周文帝破曹泥,迁其豪帅于咸阳。大统十二年,宇文仲和反,独孤信讨禽之,迁其民六千余家于长安。东梁州平,亦迁其豪帅于雍州。皆其荦荦大者也。此等异族,大抵勤事生产,不如汉人,而颇乐于战斗,故欲逼迁之以绝后患,然则华人之习于战斗者,自亦为其所欲徙,故周建德六年,有移并州军人四万户于关中之举焉。地方豪右,恒反覆于疆埸之际,一彼一此之间,亦为割据者之所忌。在一地方有势力者,易地则无能为,故当时于降户,有移之甚远者,如魏徙鲁阳叛蛮于幽、并诸州是也。(见《魏书·李柔传》。)然此等举措,多无以善其后。如梁定州刺史田超秀附魏,魏恐致边役,未许,会超秀死,其部曲相率附魏,魏徙之六镇、秦、陇,遂致所在反叛,(《魏书·蛮传》。)其一事已。

移民以实都邑若形要之地者亦有之。刘曜之移民于长安,石勒之移民于襄国,即兼有此意者也。李寿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工匠械器,事未充盈,乃徙旁郡户三丁已上,以实成都。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诏曰:“京口皇基旧乡,地兼蕃重,宜令殷阜,式崇形望。可募诸州乐移者数千家,官给以田、宅,并蠲复。”此皆专为充实地方起见。并有因此而出于俘掠者,如《魏书·世祖纪》:大平真君六年,使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南掠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实河北是也。《崔浩传》:世祖搜于河西,诏浩诣行在所议军事。浩表曰:“昔平凉州,臣愚以为北贼未平,征役不息,可不徙其民。案前世故事,计之长者。若迁民人,则土地空虚,虽有镇戍,适可御边而已,至于大举,军资必乏。陛下以事阔远,竟不施用。如臣愚意,犹如前议。募徙豪强大家,充实凉土,军举之日,东西齐势,此计之得者。”浩为乃心华夏之人,其为虏画策,庸或别有深意,(见第八、第九节。)延兴中,尚书以敦煌介远西北,寇贼路冲,虑或不固,欲移就凉州,赖韩秀力争乃罢。使行尚书之议,则西北守御之规弥隘矣。此亦误于初平凉州时逼迁其民之故。反观之,移民以实形要之地,其利自明。然晋、南北朝之世,能行此而收其利者,则绝未之见也。(河南之不可复,实误于淮南之不能充实,即其大者,自东晋以来,弊皆如此。)

《晋书·宣帝纪》:魏正始七年,吴寇沮中,夷夏万余家避寇北渡沔。帝以沔南近贼,若百姓奔还,必复致寇,宜权留之。曹爽不从。贼果袭破沮中,所失万计。有民而不能卫,则反为敌资,此兵争之世,缘边之所以多旷土也。(《宋书·州郡志》论淮南云: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渡。成帝初,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胡寇又大至,民南渡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此最可见兵争而缘边旷废之情形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