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八斩刀(六)(1 / 2)

加入书签

清泉溪流, 绿树成荫, 曦光从树木的枝丫间洒下来, 碎了一地。

眼前的光影变化, 分明是清晰的,却又莫名让人觉得并不真实。

视线低垂,它身处在一块光滑的黑石之上, 溪泉清澈,映出的是一张奇丑的脸。

凹凸不平,瞪着两只大眼,腮帮子鼓得厉害,这是一只蛤蟆。

后肢很痛,受伤了。它知道。

眼前忽然出现了一抹白色,挡住了视线。麻布的僧袍浸在了水中, 下摆被溪水打湿了。视线上移,老僧的脸映入了眼帘。

须眉尽白,慈眉善目, 老和尚的脸近在眼前,俯视着它,如同真佛降世。

倒并不是宝相庄严的那种威严的佛相, 而是让人心安的慈悲面孔。

他眯着眼睛笑着:“小东西,受伤了啊。”

老和尚伸手将蛤蟆捧起来,拿一只手指在它背上摩梭了几下, 又道:“今日一见, 老衲觉得与你甚是有缘, 同我回去如何?”

老和尚将它捧在手上,带回了禅院里。

那时的禅院与后来又是不同。

院子里很是整洁,青石的小道被打扫的一尘不染,石头的圆桌上面放着半新不旧的木棋盘,局中黑白子交错分明。水缸里盛了大半缸的清水,老树的枝丫着了新绿,半边探出了墙去。

小院里,一草一木都蕴着盎然生机。

老僧在水缸前放了一只小钵,算是给它安了家,笑眯眯地合掌朝它行了一礼,看起来甚是高兴,山羊胡子都笑得抖起来了。

“从今日起,施主便与老衲为邻啦,可莫嫌老和尚念经聒噪啊。”

于是乎,小院的风景变了又变,从夏木成荫到秋霜打瓦,从冬雪纷飞到来年春华压枝。

四季轮转,光阴漫漫。

老和尚摇头晃脑地念经,它便呱呱地叫着也念起来;老和尚下棋,它便安静地趴在棋盘边上。老和尚敲木鱼,撞钟,它便自己在水里游来游去,好不自在。

那老僧便常常地打趣它道:“我常听说,万物生灵皆有灵,你这般有慧根,让我总怀疑,你是不是已经开了灵智,能听懂我在说什么了。”

“若你真是开了灵智,可就真是有造化的了,万一以后成了佛,可别怪当初老和尚眼拙,认不出你这尊大佛呀。”

说罢,又哈哈地笑起来。

一日,一妇人偕稚子上门,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对着那佛堂里的佛相三叩九拜,泪如雨下。

老和尚站在一旁,看的眉头拧成了结,从来都笑得和善的脸上难得的露出了愁容。

晚上,月照当空。老和尚又在院中念经,可是怎么也念不出平日里的悠哉游哉,云淡风轻了。

往日里常常念经念得忘我的老僧,竟头一遭哭了出来。他捧着经卷,靠在水缸边上,泪水一滴一滴地滴在纸上,明明声音苍老,却嚎啕地像个孩子一样。

哭的够了,老僧才停下来,对它叹道:“我该如何?我能如何?百无一用,百无一用啊!”

那是它第一次见老和尚哭,它似是懂,又好像并不懂。入夜,老和尚怏怏睡去,它却纵身跳出了水缸,跃出禅院,顺着山溪而下,到山外去了。

第二日清晨,老和尚起来,从水缸里舀水,却把它给舀出来了。

老和尚笑得无奈:“怎么的,把和尚要喝的水当作洗澡水了?”他轻轻一抖,将它抖到一旁的拨中,却听的叮铃脆响,几颗黄豆大小的金珠子从从蛤蟆嘴里吐了出来。

老和尚大惊,连忙伸手捻起了金珠子,凑到眼前来看:“这、这这,你从何处弄来的?”

蛤蟆趴在钵里,身子一动不动,两只腮帮子一鼓一鼓的。

老和尚仍然讶异地说不出话,他看了看那金子,又看了看这蛤蟆,好半天才摇头笑了:“我真是得了癔症,你怎么可能知道呢?”

他双手合十,面上忍不住笑了,喃喃念道:“南无阿弥陀佛,我佛慈悲,善哉,善哉。”

他当日便将那几颗滚圆的金珠子送出去了,送给了日前来禅院里拜佛的妇人,归来时又是眉开眼笑。

渐渐地,寺中有了些许的变化。从原本的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渐渐地有人来上香,有人来礼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乡野村民,前来拜佛的人,不论出身,老和尚都来者不拒。

一时间这小小的禅院也变得香火旺盛,门庭若市。

老和尚仍如以前一样,每日里眉开眼笑。清晨开门迎香客,傍晚执帚独扫空庭。

蛤蟆仍旧每日趴在水缸边,一动不动地看着周遭仿若与它无关的一切。

只有夜幕降临之时,它才会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山溪而下,取宝盗金。

它听了老和尚讲了不知多少的经,自己也在人间呆了不知多少年,它知道,偷盗是罪。可它觉得自己不得不做。

它害怕下地狱,可它也心甘情愿地为那个老和尚下地狱。

见到老和尚的第一眼,它便觉得,他是该成佛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