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四章 朗朗书声(1 / 2)

加入书签

眼看已经进入九月,江南一片烟雨朦胧。

刘辨兴修秣陵城,新城也在顾雍领导下开工了。

打下江东后,刘辨没有大兴杀戮,扬州各地大族也都纷纷投靠支持刘辨,庐江周氏,吴郡陆氏,吴郡顾氏,吴郡张氏、吴郡朱氏,会稽四姓虞氏,魏氏,孔氏,谢氏,以及会稽贺氏。

在秣陵城中,刘辨设立白鹿书院,任张居正为院长,周瑜为副院长,招笼天下读书人。

扬州各地纷纷建立学堂,教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读书,也给郁郁不得志的士子一条出路。

刘辨发布诏令,任各大族有学问,善品行之人担任教师。

刘辨见了陆康,得知当日庐江城中是他暗中派人偷袭了孙贲!

弘农王刘辨继续让陆康当这庐江太守,并且给了陆家在书院的一席之位。

年幼的陆逊也被刘辨带走,给张居正当了第一位亲传弟子。

陆康看着刘辨带着从孙陆逊出门的背影,眼中噙满泪水,感慨万分。

“苍天有眼,大汉有救啊!”

从此以后,原本冷清的扬州土地上,也开始布满了读书种子。

扬州百姓想要建功立业的渠道不再只是参军征战。

江南大地,朗朗书声。

苦寒的孩子终于可以知道原来扬州之外还有冀州,还有西凉,还有那数不尽的风流倜傥!

也知道除了打鱼织布,烟雨朦胧,这世界上还有西凉的铁骑,洛阳的皇宫,知道这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更知道,他们要读书报国,匡扶大汉!

天下各地士子听闻弘农王刘辨在扬州种种事迹,尽是赞叹之声,称刘辨之才将来定不下高祖等人,纷纷慕名来投。

秣陵城内。

刘辨和张居正,周瑜坐在白鹿书院后面的春波湖畔亭子中。

朗朗读书声伴着江南秋风,让刘辨的心一时间放松下来。

望着那波光粼粼的春波湖,刘辨轻轻说道。

“太岳,外来的士子一定要好生安置,但品行不端,奸诈狡猾者一律拒绝,我大汉不需要这种人。”

张居正拱手说道。

“殿下放心,臣都记得了。”

刘辨点点头,接着说道。

“太岳认为应该教这些读书人什么?”

张居正毫不犹豫的说道。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更有《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先人名著,供我辈读书人习之。”

微风吹过,刘辨头发随风飘拂,刘辨轻轻一笑。

“书院应再添置一门,武学。”

周瑜,张居正相视一眼,面露疑惑。

刘辨依旧盯着那湖面,缓缓说道。

“民间江湖更有习武之人,对那琴棋书画那是一概不知,但这种人才就要白白流失么?所以要添置武学。”

“武学下属也要有体,术,射,驭,法。”

说罢,刘辨转头看向周瑜,说道。

“这就是我让你这个大都督担任副院长的原因。”

周瑜一愣,恍然大悟,说道。

“殿下的主意甚好,这样的话,天下人才能最大限度的为我大汉所用!”

刘辨接着说道。

“体,是要练体强魄,术,是要精通武学,射,驭就不必多说,这法,自然就是要学习兵法谋略!”

周瑜想了想,说道。

“先人留下兵书众多,《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都可用于教学。”

刘辨转过身来,从袖口拿出一张纸,对着二人说道。

“这书院每月,年要进行考试,每科都有成绩,排出名次,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实力。”

“每年六月,本王将设置一次大型考试,取文武各个综合成绩第一的前三名为官!”

张居正两人听后,直呼这是千古以来一大创举!

“殿下,这样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让寒门地位提高,抑制这些垄断世袭的大族!真是妙哉!”

张居正更是被刘辨深深折服。

刘辨哈哈大笑,说道。

“这张纸上还有具体细则,你二人好好看看。”

说罢,刘辨起身离去。

二人送刘辨走后回去商讨。

张居正看完纸上所写,拍案叫绝。

“公瑾,如此以来,我大汉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光复大汉,指日可待!”

周瑜也激动的说道。

“殿下真是深不可测啊!跟着殿下真是我周家之幸!”

眼看到了秣陵之后也有几个月了,刘辨军务繁忙,虽说后来将何太后和唐姬安置在秣陵一出府邸中,但一直也没有好好看看母后和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