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4节(3 / 4)

加入书签

;秋收之事,派人强闯庄园民宅,摊派征粮,行勒索之事;史弘肇之弟史弘朗……

总之自赵砺口中,史弘肇就是一个强凶霸道、乱政害民的罪臣大恶。

而对其言,刘承祐的反应很平静,他只相信一半,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不说其他,若史弘肇真如赵砺所说那般十恶不赦,洛阳早民不聊生了。然而事实上,西京治下诸县,民虽苦,但治安还算稳定。真正难熬的,是那些官吏勋贵。

当然,史弘肇干的烂事,是真不少,置产业,饱私囊,比起在东京的时候,可要更严重些。

“说完了?”随着其话音落,刘承祐轻敲着桌案的手指停下了,换了个姿势淡淡地问道。

自己一番忠言,但见天子这冷淡的反应,赵砺脸上不由浮现出一丝明显的失望之情。面对问话,有些不知如何回答。

朝张德钧招招手:“说了这么多,也口渴了吧,赐他一碗茶,润润嗓子。”

很快,御盏递上,赵砺愣愣地接过,谢恩。

“你所弹举,朕知道了。”刘承祐的态度显得敷衍。

“陛下!”此人当真是不识趣,有点不知进退,激动地唤了声。

“够了!”刘承祐止住他:“朕自有计较。若无他事,且退下吧。”

让刘承祐意外的是,此人不只是没眼力,还固执,张了张嘴,深吸了一口气,略作犹豫,又道:“臣还有弹劾事!”

“讲!”刘承祐这下是真来兴趣了。

“西京留守判官时彦澄,任职不随府,于家中处置公务;推官姜蟾、少尹崔淑,怠政慢政;太子洗马张季凝,每称请假,俱是不任拜起;司封员外郎李屿、国子博士李鳷,聚宴宾客,非议国政,常出怨言……”一口气,赵砺又吐出一连串的名字。

除了几个虚职,洛阳留守府的实权职官,几乎被其弹劾了一个遍。

这下,刘承祐差不多确定了,这赵砺不只是针对史弘肇的。

最终,还是简单地将之打发掉了。不过,刘承祐的心思又不免沉重。洛阳的情况,比起立国之初,实在要好得太多。但事实证明,不能太乐观,对于这边的情况,他也是有所了解,但被人当面直接戳穿,心里还是有些疙瘩。

“洛阳的情况,你怎么看?”思吟几许,刘承祐直接问范质。

范质也明白刘承祐的意思,考虑了一会儿,一面观察着刘承祐的眼色,一面郑重地道:“西京这边,权贵相争,已愈演愈烈,若不加遏制,只怕将影响扩散到军政民生!”

范质的话,提醒意味很浓。见刘承祐眉头锁起,又道:“陛下需知,过犹不及!”

显然,范质清楚刘承祐将史弘肇放在洛阳的目的,这边的勋贵官僚们,半载以来已经被折腾得差不多了。刘承祐只欲压制勋贵猖獗,打击不法行举,却没有消灭的意思,再放任史弘肇下去,恐怕得逼出乱子了。

并且,就冲史弘肇本身的肆无忌惮,也是不能放任的,他能祸官,便能害民。那十余名解运伤亡的民壮,已经足够提个醒了。

摆了摆手,示意范质也退下,刘承祐待在龙椅上,好好地想了想。

突然抬首,对张德钧吩咐道:“去查查,那个赵砺怎么回事!”

“是!”

第二日,赵砺的情况便呈至刘承祐案头。洛阳本地人,以县吏发迹起家,家境清贫,为人刚直,不贪污受贿,尝因直刺时弊,得罪上官遭贬……简单地形容,是个“愤青”,这样的人,一般都没有好下场的。

“如此看来,这赵砺,却是个忠直之士。位卑而不敢忘忧国啊……”收起报告,刘承祐暗暗嘀咕了一句。

……

在洛阳歇了一日,刘承祐即发往东京,他是归心似箭。

不过在洛阳这一日,刘承祐直接将赵砺所劾举的张季凝、时彦澄、姜蟾、崔淑、李屿、李鳷几人,致仕、罢官、夺职,尽数处置了,以肃洛阳官场不正之风。

唯一没有动的,还得数“罪大恶极”的史弘肇。

临行之前,刘承祐将史弘肇再度叫至御前,对其耳提面命了一番,比如,洛阳有白马名寺,西京畿内大小佛寺,不法之事甚多,暗嘱咐他,细细调查整治一番……

得罪人的事,刘承祐相信,史弘肇会干得很不错。

“你亲自去,将那赵砺给我索来!”而在送走了凯旋大军之后,史弘肇回到府衙,便召来其弟西京步军指挥使史弘朗,冷冷地吩咐道:“竟敢到御前谗言告我,真是不知死活!要不是天子还算睿智,史某岂不是栽在他手里了?”

“是!我这便去!”史弘朗面带阴狠。

相比于在东京的时候,就史弘朗而言,还是洛阳这边待着舒服,兄长大权在握,没有多少约束,自在多了。

不过,等史弘朗带着人,横行霸道地赶往赵家的破落房宅,扑了个空,据闻,赵砺已被召至东京为御史,携妻子同行去开封了……

“大哥,皇帝这是什么意思,竟然还升那赵砺贼子的官?”史弘朗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