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0章 决心打造信鸽通信系统(2 / 3)

加入书签

离好像超过四千公里。这可是相当远的距离。要是版图进一步扩大,相互间的距离,肯定会更长。

在古代中国,版图越大,通讯就越是困难。对统治者的考验也就越高。在汉代,光是一条河西走廊,就要走一个月的时间。在唐代,即使用八百里加急文书,从范阳将安禄山造反的消息,送到长安,也用了足足六天的距离。显然,这样的通讯方式,对于统治者做出决策,是非常不利的。

“一千里左右吧。”

徐青鸾回答了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她温柔的解释说,信鸽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回路,也就是放飞出去以后,经原路返回。大部分的信鸽,都只有这样的最原始功能。经过驯养以后,鸽子在两个固定的通讯站点之间,是可以熟练的飞行的。但是,鸽子不能由一个点随意的飞到另外一个点。它的飞行路线,基本上是固定的。

因此,这个通讯站点的铺设,必须有讲究。一个信鸽,只能是在两个站点之间飞翔。要是更换太多的站点,信鸽就要出问题。目前,徐青鸾的手上,大概有五十多只可以用于通讯的信鸽,只能用于八个以内站点的使用。每个站点,一般都要配备八个左右的信鸽。要是通讯繁忙的话,需要配备的信鸽数量更多。

“先铺设军事基地的联系。”

张准果断的说道。

他首先将几个大的军事基地纳入通讯范围,如浮山城、鹧鸪湾军港、威海卫军港、鳌山城、招远、莱州城等。政务情报是可以通过快马传递的,晚一点也没有关系。只有军事情报是越快越好,即使只有一分钟的优势,都可能决定战争的胜败。

浮山城显然是整个信鸽通讯的核心所在。在正常的情况下,信息是汇总到浮山城,然后再从浮山城发到各个基地。目前虎贲军控制的地盘,距离浮山城最远的,就是威海卫军港了。即使是登州城,和浮山城的距离,也不是最远的。一千里的距离,足够覆盖以上区域了。

“董淑嫣去了北直隶以后,能直线联络吗?”

张准想了想,又关切的问道。

“可以的。”

徐青鸾肯定的回答。

“好!”

有徐青鸾的肯定答复,张准就放心了。

既然董淑嫣能够随时和虎贲军保持联系,那么,一旦她遇到危难,张准还是可以伸出援手的。怎么说,他现在的手上,有三个骑兵营不是?骑兵营从青州府出发,一人两马,在两天的时间里,就能够杀入北直隶,将董淑嫣等人抢救出来。

“徐天师,要是我在每个营的部队里面,都设置信鸽。每个营都使用信鸽和前线指挥部,和浮山城大都督府进行通讯,需要多少的信鸽?多少的人员?多少的经费?”

张准跟着提出了最要紧的问题。

前线作战,情况瞬息万变,依靠传统的骑兵通讯,将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如果张准在浮山城遥控指挥,除非是有电报,否则,休想及时的了解前线的情况。哪怕是将指挥部设置到前线附近也是如此。在这个时候,信鸽就显得非常重要的。

如果信鸽能够像无线电波一样,自由的穿梭空间,那就基本达到张准的要求了。不过,张准即使是外行人,也非常清楚,要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非常不容易。尤其是营和营之间的横向信息沟通,依靠信鸽是根本不可能实行的。信鸽通讯,站点必须固定。要是改变了,又要对信鸽进行新的训练。

果然,徐青鸾有些踌躇的说道:“这个,很难。只能是建立每个营和总指挥部之间的通讯,然后由总指挥部协调各个营之间的沟通。即使是这个,恐怕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大量的金钱。”

张准点点头,期待的说道:“能不能做到呢?”

徐青鸾缓缓的说道:“我尽量努力吧!”

张准满意的说道:“好!”

其实,他也非常清楚,信鸽通讯,绝不是后世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绝对是一等一的。纵然如此,信鸽通信,也没有大规模的发展起来。可见,它受到的约束条件还是很多的。想要频繁的大面积的使用,难度相当的大。但是,难度越大,不是越有挑战性吗?

张准不期望信鸽能够完全取代骑马通讯,这不现实,但是,最起码,在必要的时候,它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翻山越岭,漂洋过海的时候。虎贲军未来的发展,有可能是辽东,有可能是朝鲜,有可能是日本,有可能是台湾,有可能是江南。如何快速的沟通这些地方的联系?唯一能够选择的只有信鸽。

驾船从台湾到浮山城,顺风顺风也要足足三天的时间。要是逆风的话,可能十天半个月都不止。等收到信息的话,可能黄花菜都凉了。只有培育具有超强飞行能力的信鸽,才能及时的将浮山城和台湾岛联系起来。

台湾岛和浮山城之间的直线,刚好穿过长江口。只要在崇明沙所设置一个白鸽的休息点,又或者是信息中转站,来自台湾岛的情报,就可以顺利的到达浮山城了。计算时间,最多不过一天左右,比航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