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20章 谈判砝码(1 / 3)

加入书签

“刚接到舟山发来的电报,王汤姆已经带领舰队从定海港出发了。”

胜利堡内的执委会日常例会上,颜楚杰代表军方向在场的高官们报告了这个消息。辽东春季攻势是海汉在1636年的首次对外战争,同时也是筹备已久的重要战略举措,可以说是海汉国在今年的头等大事。为此执委会和国防部都是大开绿灯,在资金、人员和物资的调配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务求能够一战告捷,完成对辽东地区的初步攻略。

“等这场仗打完,我们也不用再韬光养晦了,到时候不管与哪一国谈判,我们手里的筹码也更有份量一些。”陶东来对于即将在遥远的东北地区展开的战事有着更多的期望,准确的说,是对战后的国际形势变化有所期待。

海汉正式建国是在穿越之后的第七年,而时至今日要攻打后金占领的辽东,依然是拉了一支明军作为掩饰,以防大明在面子上过不去,可以说行事是相当低调了。

海汉前期的低调的确是出于韬光养晦的目的,避免过早暴露实力引来大明的打压,而后期则是为了尽可能避免与大明发生领土争端。海汉现在虽然已经不怵大明,但也并不希望两国关系恶化甚至是刀兵相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海汉最为重视的贸易和移民两项事务。所以尽管两国间时不时地会爆发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海汉也会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保持克制,尽量将事态控制在大明的容忍程度之内。

海汉不可能成为大明的仆从国,而大明也不会给予这帮穿越者招安之外更好的待遇,双方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在谈判桌上拿出来等价交换的条件,所以海汉一直都在等待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或者直白一点说,等大明落难的那一刻到来。

海汉需要更多的外部条件来制衡大明,迫使大明主动选择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和海汉的国际地位问题,而这个所谓的外部条件,便是大明北方最强大的对手后金。

如果海汉不寻求武力介入大明与后金之间的战争,那么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大明便已经进入到覆灭之前的倒计时了。而执委会认为,要与大明取得平等谈判的权力,除了自身的实力要够强之外,后金也是一个重要的谈判砝码。

海汉攻打辽东的目的在于牵制后金南下,而牵制后金南下的目的,除了要为大明续命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要以此为交换条件,与大明展开正式的外交谈判。双方谈得好,那么海汉可以继续为大明拽住后金的尾巴,让大明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双方若是谈得不理想,那海汉也可以适当地松一松手,放后金出笼咬上大明几口。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京城里的主政者昏了头,要跟后金和海汉同时开战的可能,但如果真有这种苗头,那大明的万里海疆恐怕同时会有多处告急了。特别是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绝不会有哪支水师胆大到敢去挑战海汉海军的权威,如果真的撕破脸,至少明军在海上战场无法给海汉制造出什么大的麻烦。

顾凯接过陶东来的话头道:“虽说春季攻势三月才会打响,但实际上我们的外交准备工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着手了。福建和两广的官场大人物大部分都已打点到位,到时候这两省的三司衙门都会向京城上书,建议大明朝廷与我们进行正式的外交会谈。另外浙江方面也还在想办法,只是我们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比得南方,三司衙门大概在短期内还没法拿下,顶多能有两三位知府肯定出面写奏折就不错了。”

海汉在福广两省经营多年,官场上上下下几乎都被海汉渗透,那些曾经对海汉抱有明显敌意的官员,在这几年里死的死,失踪的失踪,因为各种稀奇古怪的罪名丢官去职的人也不在少数。时至今日,这两省官场上已经少有还敢在明面上与海汉作对的官员,倒是出于实际考虑而愿意为海汉效力的官员越来越多。即便是三司衙门里的高官,也早已经被海汉接连不断的糖衣炮弹给打趴下了。

海汉在福广两省的贸易对象,至少有七成是有官府背景,很多地区代理商甚至根本就是官员家人。而海汉商品在大明境内的售卖利润,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流入到了这些官员的口袋中。在这种共生的利益关系之下,与海汉有合作关系的官员们自然是希望这个贸易伙伴能够获得大明朝廷的认可,以便能将目前的非法走私生意合法化。尽管这些走私生意在福广境内大部分都已经半公开化,但如果能够得到朝廷的认可,那自然会更加方便今后的行事。能把生意做到明面上,哪怕为此要承担一定数额的税收,官员们也是乐见其成的。

海汉外交部从去年就开始利用各种渠道游说各路高官,将海汉在山东、辽东等地的军事行动形容为“主动为大明排忧解难”的举措,并且请求这些高官能在海汉进军辽东之后,上书向朝廷请命,承认海汉的国家政权和在南海地区的权益,让两国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和贸易关系。

当然了,这种差事也不是白干的,对于愿意出力的官员,海汉除了现金报酬之外,还承诺会在来年的商品代理权分配上给予其代理人一定的照顾。

几个月活动下来,的确是有不少地方高官已经被外交部说动,表示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