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八十四章 平湖秋月(1 / 2)

加入书签

“当苏东坡再次来到他日思夜想的西湖时,他看到由于疏于治理,西湖已经荒草丛生,水光潋滟早已不在,山雨空濛已非往昔。黄州的赤壁,让苏东坡看到了功名的虚无,面对西湖的一片破败,此时的他更加务实,没有了闲情雅致,于是他向朝廷上了奏章表示要重修西湖。”

小蛮感叹道:“看来今年我们同游西湖,看这湖光山色,还要感谢苏学士昔日之功绩了,但不知道他是如何修浚西湖的?”

景墨道:“为了疏浚西湖,恢复西湖往日的秀丽风光,摆在苏东坡面前的困难重重。首先,治理西湖需要的大量经费从何而来?要清理遮蔽湖面的水草两万五千方丈,需要二十万天的人工,按一天人工清除一方丈左右算,每一工五十五个钱,加上三升米,全部计划需要三万四千贯钱。他已经多方筹得一半经费,空缺的部分只得向朝廷申请予以解决。朝廷虽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请求,但只给了百张度牒作为经费。苏东坡用这百张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带领役工和船夫,开始了浩浩荡荡治理西湖的大工程。可是,棘手的问题紧接而至,疏浚出的大量西湖淤泥安置何处?这次,苏东坡再次展现他作为艺术家构图布景的巧思,将这些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长堤上栽种花木杨柳,建上小桥亭阁,这样点染的自然之美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和“苏堤六桥”。”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约有六里多长,故事讲到这时,小蛮与景墨正好走到此处,只是可惜眼下正值大雪纷飞的隆冬时节,看不到春晓的景色。

景墨手指长堤对小蛮说道:“苏东坡的诗句“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也描述了这一美景。长堤贯通西湖的南北两岸,也大大缩短了游玩西湖的往返距离,更为便利。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使得西湖中的杂草不再滋生?苏东坡又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众种植菱角,民众若想种植菱角增加家庭收入,必须要将自己的地段定期拔草,同时官府将所得的租种费用和税收收入用于湖堤的保养。苏东坡还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众在此水域内种植菱角。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哈哈哈哈,真想不到,‘三潭印月’还有这样的来历。只不过,景墨,我倒是还听过一个完全不同于你这个的故事,也讲的是‘三潭印月’的来历,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景墨顿觉大感兴趣,说道:“哦,那我自然是要听一听的。”

小蛮道:“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事隔多年我也有些记不大全了,你且等我想一想。”小蛮把双手背在身后,略一思维,便开始讲起来:“说是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书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兄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看大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兄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兄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书生。”

小蛮故事讲到这时,突然感到景墨轻轻地拉了拉自己的衣角。聂小蛮是何等机思巧妙之人,当即就知道有事,立时住了口不再说下去。

缓缓看向景墨,就见景墨朝自己做了鬼脸,又以目示之,那意思是让小蛮顺着自己的下巴看过去,小蛮看过去时,果然有了发现。只见一个人身长八尺,形容甚伟;头戴方巾,身穿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面皮深黑,不多几根胡子,正摇摇晃晃地从侧边走过。

这就叫当着撮人别说短话,这小蛮正讲道“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书生”,谁曾想还真的来了一个长得又黑又大,还有些貌丑的书生。景墨唯恐人家听了误会,于是便叫停了小蛮。

待那黑大的书生去得远了,小蛮又才重新开口讲下去。

“黑书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了瞟:‘哈哈!这位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书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