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3章(1 / 2)
不读四书五经,不识孔孟之道,不尊教化,不识礼教,都是旁门左道,书本所写之内容都没有任何深明大义的东西,这样的学校竟然还越办越多,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去读书,这样下去,岂不是误人子弟?
“王公,言之过甚了~”
听到王鏊的话,李东阳实在是忍不住站出来说道。
这把刘晋所办学校给说的一无是处,尽管李东阳也是觉得这四书五经的内容太少了,不利于孔孟之道的传授,但是刘晋所办的这些学校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王鏊如此全盘否定,这就不对了,他这个腐儒只知道孔孟之道,除此之外其实什么都不懂,就如同大明的读书人,很多人除了会之乎者也之外,似乎好像真的什么用都没有。
四书五经是很重要,是要多读一读,学一学,这样才能够深明大义,但是光读四书五经的话,恐怕也没有什么任何用。
大家都是过来人,能够走到今天这一边,四书五经不过是他们科考的工具,真正治国之道,还是从其它的一些书籍来学到的。
“是啊,王公言之过甚了~”
“刘晋创办这些学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让贫寒家庭的孩子也能够读书识字,同时也是从中获取一些对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出发点就不一样,自然不能强硬的要求。”
刘健也是跟着点点头说道,他其实还是很支持刘晋的,至于王鏊,腐儒一个罢了。
都有用
弘治皇帝听完王鏊、李东阳、刘健的话,也是微微沉吟。
都是自己的巩固大臣,弘治皇帝对他们还是很了解的,王鏊之话,他信的并不多,刘晋这些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弘治皇帝岂会不知道?
厂卫这边其实早就已经给弘治皇帝汇报的清清楚楚了,那些课本之类的,弘治皇帝也是早就已经看过了,刘晋办学的目的,弘治皇帝也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儒门的人反对刘晋,对刘晋施压的事情,弘治皇帝同样知道,这一次也是接着科举考试的事情,顺带着过来这边看看,带着这些大臣,也同样也是想要看看这些大臣们的反应和意思。
“陛下~课本拿来了!”
这时萧敬捧着很多课本走了过来,恭敬的向弘治皇帝说道。
“大家都先看看吧,看看这些书本上面所写的内容,然后都说说自己的看法。”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拿过上面的一本历史书饶有兴趣的看了起来。
其他的大臣一听,也是纷纷过来,每一个人拿起一本课本开始看起来。
刘健拿的是化学书,李东阳拿的地理书,王鏊特意挑了国语书,谢迁拿的则是物理书、张懋拿的则是体育课本,其他的大臣也都随意的挑了一本看了起来。
弘治皇帝拿着历史课本饶有兴趣的仔细看起来,课本编写的非常用心,从夏商周开始讲,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元宋一直写到大明朝。
他重点看的自然是明朝的历史,上面所编写的明朝内容完全符合历史,不过却是重点塑造了大明历代帝王的光辉形象。
像开国的老朱同学,书本上先是重点书写了元末明初中华大地上面的惨像,元朝残暴无比,元君昏庸无道,官员贪污腐败,老百姓民不聊生,饿殍满地、易子而食。
但这都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当时华夏衣冠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异族在华夏大地上横行无忌,汉人沦为五等人、两脚羊。
接着再来塑造老朱同志的光辉形象,推翻了暴元的统治、恢复华夏衣冠,嫉恶如仇、严惩贪腐、爱民如子、勤政爱民等等之类的。
总之在课本上老朱同志的形象是非常伟光正的,这大明开国,老朱家的皇位是来的最正的之类的。
“写的非常好嘛~”
弘治皇帝心里面都忍不住大赞起来。
没错,没错,我们老朱家的皇位来的最正,不像宋朝的开国皇帝是欺负孤儿寡母来的,这唐朝的老李家原先是老杨家的臣子,还有这晋朝司马家以前也是曹家的臣子。
反正我老朱家的皇位就是来的最正,我们是推翻了异族统治,我们恢复华夏衣冠,不抢谁的,也不欺负谁,我们得国最正。
“这读书育人就该如此,好好的给读书人普及下这些知识,懂历史才能够知道过去,这样才知道未来该如何去走,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四书五经虽然也是要读,但这历史岂能不读。”
弘治皇帝的心里面其实已经有了一杆秤。
传统的儒家总是说君臣之道、父子之道,要尊卑有序,但往往这些读书人却是最不重君臣之道,就如同以前,自己被这些大臣们给怼的半死。
口口声声喊着忠君,却是无法替自己分忧解难,国有难,这些大臣们却是什么办法都没有,这孔孟之道或许能够治国,但却是无法强国。
还有这群臣之道,要忠于君王,却是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忠于君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