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92节(3 / 3)

加入书签

也不会觉得是在丑化。

但无形中却拉平了几个场面的关系,内地的大多锁定人,展现任何人都能表现出的善意美好,国外主要特写场景物件,通过那些中西方商品跟文化共存的画面暗示交流。

说白点这段画面就是妥妥的文化输出,被专业人手过滤操作的和谐景象。

外国人主要是看个热闹新鲜,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海外华人看了就暖心,从未有以他们为主角的展示。

毕竟外面嫌弃也就罢了,家里除了索取还要赶撵辱骂,挺难受的。

一点点温暖都会让海外游子觉得心有所依。

可对整个内地观众的震撼就太大了。

我们那些导演拍摄的贫穷、丑陋,拿到国际上都得奖了,于是就觉得我们真的贫穷到丑陋。

可看看还是那个场景,还是那些人,换个人来拍。

就是充满了烟火气的美好。

憨厚朴实的笑意里,一点狡黠奸诈都看不到。

而且这是九十年代罕见的普通人视角。

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伟光正的口号叫喊,就是“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用最贵的进口设备诠释普通人的过年意义。

那些歌舞演员的俏皮自信,火车站人潮中如中流砥柱的大学生乐队,鲜香扑鼻的集市汤菜,挑灯夜战的工人从兜里摸出来的家人照片。

这不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吗,这不就是改革开放的目的吗。

没有那些虚无缥缈的口号,只有平凡人的点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