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节(2 / 3)

加入书签

指:“爹,您可真厉害,这简直就是变废为宝啊。对了,爹,您刚才用的那粉是什么东西做的啊,怎么能把皮子洗的这么干净?”

“这可是我压箱底的秘密,哪能轻易告诉你。”

绵绵扁扁嘴:“爹,你就告诉我嘛,万一我将来混的不好,也好有个混饭吃的营生。”

陈三哈哈一笑:“这活计肮脏的很,没什么好学的。你一个姑娘家家的还是好生跟着你娘学女红吧。”

虽然闺女崇拜的眼神很让人受用,但陈三还真不打算把这些教给绵绵。就昨天闺女对着俩包袱退避三舍的样也不像是能吃这碗饭的。

绵绵就是随口一问,想起昨天见到的那副景象,那样的皮子送给她,她都不要的。

她还有些纠结,自家老爹会不会把那些皮子留下来给家里人做衣裳穿。

结果她发现自己想多了,人压根就没打算把东西留家里。用陈三的话说就是,这些皮子不是狐皮就是狼皮的,自家人穿浪费了,还不如换成银子合算。

也许是合该她爹发财。

陈三原本是想把皮子送到县城一家成衣铺子的,结果对方压的价太低,陈三就又把皮子带到了府城。

一队进京赶考的南方学子途经府城会馆正遇上了倒春寒,不少人被冻的得了风寒,剩下没得病的纷纷出重资购买御寒衣裳。

可巧被陈三遇上了,他身上带的十几张皮子一下卖了个精光。其中有个识货的,一眼相中了那张最贵的银狐皮,花五十两银子买了下来。

绵绵听了老爹的叙述以后,惊呼:“爹,你买那两大包袱皮子统共才花了五两银子,一张狐皮你就卖五十两会不会太贵了?”

“贵什么?那可是上好的银狐皮,只有最北边那些极冷的高山里才有。到了京城,他多花一倍的钱都未必能买到。也就是那皮子一些边角磨的不太好了,要不我也不能卖这么便宜。”

绵绵对这里的经济状况也大致了解,一般的三口之家一年五两银子就能吃饱穿暖。结果富贵人家随意买件衣裳就要五十两。

想到前世那些明星动辄几十上百万的礼服,看来贫富差距自古就有。

绵绵不清楚她爹这回究竟挣了多少钱,只知道她娘托周太太帮着在城外买了四十亩地。

然后俩人也不知道怎么谈的,后来她娘主动提出把生豆芽的法子教给了周氏。

惊魂

生豆芽其实不难,周氏练了几次就很熟练了,然后就开始在家里卖豆芽。

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加上周典史的帮衬,周氏这门生意竟然一直不错。

绵绵暗地里帮着算了笔账,周氏每天差不多卖一百来斤豆芽,除去本钱,净挣一百文以上,一月就是三千文。日积月累下来倒也不是个小数。

这个年代的人一般都把手艺看的很重,不会轻易教给别人。

她有些担忧冯氏是不是受了胁迫,就隐晦的询问道:“娘,你怎么突然想起来要把生豆芽的手艺教给二伯母,这生意看着不打眼,一年下来至少挣几十两银子呢。”

冯氏轻笑:“你二伯母娘家得力,她生的豆芽不管多少都有人要。换成咱们,一天卖十斤都够呛,你以为谁家都舍得天天花钱买菜吃呢!”

闺女那点小心思冯氏还能瞧不出来,她笑了笑接着说:“你也别觉得咱家吃了亏,自打来了县城后,人周家背后可没少照应咱们。你以为是个人都能随便做生意?”

“娘,你的意思是我爹的几样生意那么顺当是因为周家大舅在后头帮忙了?”绵绵追问。

冯氏轻笑:“人家也不用刻意帮忙,只要承认咱家这门亲戚,在这县城,轻易就不会有人为难咱们。人家也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让自家妹子过的稍好一点。对咱们来说就是捎带手的事,也没什么情愿不情愿。再说,你二伯一家以前也没少帮衬我们,咱们这是互帮互助。你这丫头啊就是心思多!”

绵绵没有否认,只是笑着吐了吐舌头。

“不过心眼多也不算坏事,最起码不会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冯氏夸了她一句,转头看一眼正在埋头抄书的大儿子,叹道:“你跟你哥真该换个脑子才是,你哥读书刻苦是够了,就是心思太单纯。科举出仕可不是只会读书就能成的。”

绵绵笑着安抚她:“娘,您别担心,我哥还小呢,等他再大点心眼就多了。”

“就跟你多大似的!”冯氏嗤笑一声。

绵绵抿抿嘴角,信不信我两辈子加起来比你还大呢!

转眼就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哥哥去海岱书院应考的日子。

陈三都没出去拉活,特意空出一天来陪着玉宽去考试。

据说海岱书院这次只收三十人,但是据陈三回来讲的,去的学子至少有几百个,把山门那里围的水泄不通。

玉宽回来后也是连称侥幸:“幸亏最后一道题目我前几天刚背过,差点没考过。”

然后又拍着胸脯感慨:“没想到书院的名气这么大,许多外县甚至府城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