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地府在逃阎王 第37节(1 / 4)

加入书签

您就这呢?

两个人沉默着走在一起, 江槿月只当看不到路人脸上意味深长的笑容,边走边默念着“我忍”,悄悄在心里规划起了逃跑路线。

和沈长明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老老实实跟他回王城更是不妥,赐婚圣旨都下了, 万一他们赶鸭子上架, 非要她嫁去王府怎么办?

倘若抗旨不遵,只怕她连十八岁都活不到, 就能去阴曹地府报道了。一年去两次,还都跟他脱不了干系,还真是天定的姻缘,真是妙不可言。

走了许久, 二人终于到了李家大院, 沈长明拉着她上前向守门的家丁说明来意后,两个人便一同站在大门外等候。

望着高高的院墙和隐约可见的亭台楼阁, 江槿月便知晓面馆小二所言不虚, 李家确是城中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这样的深宅大院在临城屈指可数,哪怕是在王城中也算得上顶尖的民宅了。

他们二人登门拜访,一无拜帖, 二无凭证, 也不知李老爷会不会让他们入内。她低头看着吃了一半的糖葫芦,轻声问道:“淑妃娘娘,您还记得您年幼时住在哪里吗?”

“都过去几十年了,临城变化那么大,本宫哪里还认得出来?大概也是在城西吧, 与这儿不会太远。”淑妃答得模棱两可,显然是早就忘得干干净净了。

算来淑妃娘娘若还活着, 现如今怎么都得四十有余了,不记得也在情理之中。

江槿月闻言皱了皱眉,抬头眺望着远方云雾缭绕的山顶,有些疑惑地问道:“这就怪了。倘若谢大人真想落叶归根,为何不回城中居住,反倒搬去了山上?”

谢家何须放着好好的老宅子不住,非要在江练村安家?且不论住在山上多有不便,既然谢家与李家交好,住得近些不是更利于两家往来吗?

难道是谢大人已经看破红尘,只想醉心于田园?可在后院里头种种花草瓜果岂不是更方便?

巫蛊案距今已有十五年,那个老人家说谢大人也已昏迷十余年,这么说来,谢家到江练村至多不过几年光景,村子就没了。这二者会有什么联系吗?

或许也是想到了这些,沈长明很快开口向她解释起了从前的事:“谢大人当年是我朝中流砥柱,隐隐有与丞相分庭抗礼之势,在朝中风头正盛。只可惜,淑妃娘娘的死,让他对皇上寒了心。”

想起宫中巫蛊案的结果,江槿月默默地点了点头,心中了然。皇上自然不会把巫蛊之术公之于众,想必只是对外宣称淑妃因急病离世,再杀几个太医宫女掩人耳目。

可是这种话最多骗骗三岁小孩,谢大人又怎么会信?他自己在前朝尽心尽力十数载,女儿却在后宫死得不明不白,白发人送黑发人,任谁都要伤心欲绝。

江槿月咬了一口糖葫芦,细嚼慢咽了许久,才嘟哝道:“倘若是我,定要尽力查出真相,还爱女一个公道。若是失了权势,再想查案岂非难上加难?在那种情况下,急流勇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嗯,我和你的看法一致。谢大人急着告老还乡,后又躲入深山,倒更像是在躲避什么。”沈长明说着,不自觉地抬手轻轻擦了擦她的嘴角,笑吟吟地凝视着她的眼眸。

江槿月斜了他一眼,一把拍掉了他的手,默不作声地低下头作沉思状。倘若谢大人与丞相胜负未分,他本不该急着认输才是,他究竟在害怕什么?

她还未理清头绪,身后的大门又开了,方才那个家丁笑着走了出来,对二人躬身道:“二位,我家老爷有请。”

大约是沾了谢大人的光,李家家主竟毫无防备,就这么着人将他们二人带到了正堂。

李老爷年过六旬,瞧着身子也不大利索,瘫坐在太师椅上眯着一双老眼打量了他们半天,没精打采地问:“你们两个是长彦兄的……”

听他这么问,江槿月愣了愣,才想起来自己还没编好说辞,正打算胡乱编个“远房表亲”之类的名头,就听得沈长明笑着开口了。

“家父乃是鸿胪寺少卿江北望,昔日受过谢大人不少帮衬,至死不敢忘。家父临终前曾再三嘱托,要我前来临城代他探望谢大人。今日我和夫人一同前来,只为替先父完成心愿。”

他是答得面不改色心不跳,甚至可以说滴水不漏,能信口胡诌到这个地步,一看便是撒谎老手。只是前面几句听着还算合情合理,非要加上最后那些胡话,实在可谓“用心良苦”。

“呵呵。”江槿月并不想多言,索性干笑两声,蹙眉望着李老爷。不知怎的,她总觉得李老爷怎么看都不对劲,印堂发黑不说,脸色更是灰败,仿佛奄奄一息。

“唉,你们有心了。长彦兄一生为国为民,却遭此变故,真真是老天无眼啊。”李老爷说不到几句话就重重地咳嗽了起来,一副要把心肝都咳出来的模样,许久才扭过头去招了招手,对小厮吩咐着,“你带两位客人去偏房罢。”

虽说李老爷年事已高,但这个身体状况实在不容乐观。自他们进入正堂起,江槿月便总觉得浑身不舒服,这里似乎比外头要冷上许多,明明是三月里,只站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