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回到明朝做仁君 第249节(2 / 3)

加入书签

明大诰,十二布政司及府、州、县,朕尝禁止官吏、皂隶,不许下乡扰民。其禁有年矣。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来京。

意思就是如果有人贪污腐败或者欺压你,你可以抓了他们到京城来告状。

如果你搞我,我要押着你去京城告状。周围的所有人都不可以阻拦,凡官生民等,只要阻拦我去京城告状,一律抄家灭族。

这件事,朱元璋就这么干过,而且不只一次。

有的人为了阻止老百姓上京告状,直接就杀人灭口。但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因为老百姓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喊出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然后他们就杀人灭口。朱元璋知道了之后,直接满门抄斩。

朱翊钧就把这个政策拿出来了,只不过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是在皇庄的施行。

你们种的是皇帝的地,你们就是我皇帝的人。如果他们敢欺压你,你就拿着他上京城告状。如果谁敢拦着你,让朕知道了,满门抄斩;无论罪名如何,只要阻拦你上京城告状,就满门抄斩。

消息垄断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皇庄里面都有说书人,这些人平常负责表演、讲故事,关键的时候负责替皇帝传达消息。他们会把皇帝的政令编成非常好听的小段,或者干脆就是故事,要把这件事说下去。

比如关于这一次的进京告状,这些说书人就当成了故事讲,直接就把明太祖朱元璋拿出来一顿吹捧,然后把这政策讲给了普通百姓听。普通百姓听了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同时也明白了可以这么干。

到最后,说书人就会告诉他们,如果你们也有冤屈的话,也可以这么干。当今皇帝说了,你们现在种的是皇帝的地,你们就是皇帝的人。

这就导致下面很多官员都开始发慌,毕竟今天他们敢在皇庄里这么干,说不定哪天他们就敢对着地方官员这么干,早晚会出事;等到百姓都知道这政策,地方官也跑不了。

张瑞看看李端,又看看老丈,把这些事在脑袋里过了一遍。

他心里面明白,很多人对皇帝不满。他们不满也是有原因的,在他们看来,皇帝断了他们的财路;对官员来说,皇帝过于严苛。

可是对于普通的穷苦百姓来说,当今陛下,千古圣君!

明君两个字都不足以形容当今皇帝,圣君才可以形容。所以现在地方上基本没有什么百姓闹事,想鼓动都不鼓动不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端能说的东西就不多了。像与民争利这种话,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生存空间,比如眼前就是这个样子。

海瑞真的问上李端之后,李端瞬间就反应了过来。

海瑞叹了一口气。

这是个聪明的读书人,也是一个耿直的年轻人。

你个老头怎能对我女儿下手!

心里面有不平事、有不明白的地方,他这种愣头青就要问出来。即便对方是皇帝,他也要发出自己的呐喊。

可是让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也不会抵死抵赖。

海瑞又叹了一口气说道:“想明白了?你觉得陛下这是与民争利,还是藏富于民?每年,百姓从里面拿了多少好处?”

“你没种过地吧?”

李端闻言,点了点头说道:“我没种过地。”

“这就是了。”海瑞说道:“这天下间,种地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春种秋收,可即便如此,劳累了一年,也未见能有多少收成。不瞒你说,我去年在院子里面种了半亩地,年底的时候算了一下,居然还亏钱了。”

说到这里,海瑞自嘲的笑了笑,“粮价太低了。”

大明朝的粮价从两年前开始降下来,因为朝廷官方卖粮的粮价就不高。

首先,新出现了一种粮食,叫玉米,据说产量非常高,在皇庄里面种的就是。每年大量的往外卖,无论是烙玉米饼子,还是做饭,都行。玉米有很多吃法,都是百姓们自己研究的。

除了玉米之外,还有一种粮食叫做地瓜,还有一种叫做土豆。也不知道这名字都谁起的,不过也是产量高、味道不错。尤其是土豆和地瓜,种植方便,什么地都能种。虽然种一季之后要养一季地,但是产能够高,都不是事。

朝廷各地的皇庄每年都会大量往外卖平价的粮食,无论是百姓去买,还是商贾去买,价格都一样。

在皇庄里面种地的老百姓,他们的工资足够买一大堆粮食,家里面不但能吃得起饭,还能干点别的。甚至有的百姓去朝廷的粮库买粮食,然后回来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羊。因为便宜啊!

对海瑞的话,张瑞和李端倒也不觉得意外。

李端这个时候抬起头看着海瑞说道:“这么说,皇庄是好事?”

“也不见得。”海瑞摇了摇头说道:“凡事有阴就有阳,有好就有坏。你也是读圣贤书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凡事都有两面性,很简单的辩证法。”

这种哲学思想在华夏并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