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国师金安(穿书) 第103节(2 / 3)

加入书签

一炷香后卷子收回,院长及众先生当场判卷,主看释义题和填空题,基础扎实能将填空题全部写对,就算是过了初试这一关,若能有自己见解,那便能分到层次更高的班次。

拔高的算题也能算出来者,会成为书院未来主要培养对象。

除了过来碰运气,字不会写几个,根本答不出来者,一百余人均兴高采烈领了书入了学。

而扫盲等班也在他们入学后红红火火开展了,书院一下就有了两三千生源。

京口书院的成功,很快就传到了各地书院的耳中,饶是博晋书院也不可避免产生了小情绪,大家同是书院,凭甚你招生招的红红火火,我们这里一根草都没有!?

作者有话说:

我最近是不是犯太岁,水逆【哭】。昨天吃了辣鸭脖,可能是太辣了,直接过敏了,身上起了小红疹子,我就以为是我下午被风吹着了,没当回事,早上一看长到手上了,巨痒。我爸说我过敏了,问我晚上怎么不说,晚上吃药白天都好了,白痒一晚上。我:…… ???啥也别说了,乖乖吃药吧。

博弈开始了

京口书院的成功给了其余几院灵感, 以博晋书院为首,自然是不甘落后于他们的,在仔细打听过京口书院是如何招上来生后, 他们便也开展起了如火如荼的招生活动。

有送厕纸的、有送豆子的、也有那财大气粗送布帛的, 一时间上书院报名入读竟成了人们争相去干的事。

既然报了名领了东西,让去入读那便好好读上一读,对于普通百姓来讲,可能一辈子就这一次机会可以进书院读书了。

虽然他们读的是扫盲班,学得是如何插秧种地,但都是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 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他们在感受过一堂课,确认是真的在教导他们之后, 学得十分来劲。

除了针对读书的学子正经开设的成体系的课程,不同的书院对百姓们开的课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比如那以做造纸生意为生的州县,就教导大家如何种植才能产出更多的作物加快形成秸秆。

地型并不适合种植麦子,百姓们饥一顿饱一顿的州府, 教导大家如何种植脂麻。

那天然靠湖靠海的, 教大家如何看水流捕鱼。

自己家里能养的牲畜, 诸如鸡、豚, 也都分别开设的养殖课程。

为了照顾百姓们白日们劳作,所有的课程都开放在太阳西斜时, 百姓们呼朋引伴来听讲, 说一句背一句, 很快有人发现, 知识点太多了, 今天背了明天忘, 这可把他们急坏了。

无奈之下原想着学识字这么重大的事情自己怎么也学不会的人,也硬着头皮一同报了扫盲班。

扫盲班教授的简单,基本上都是形象的给大家讲解字的出处,然后告诉大家笔划顺序,让大家在发的纸张上练字。

开始有人不在纸上写,偷偷将纸拿回家给孩子留着,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后来发现书院是真财大气粗,纸张随便练,便是认字的书都会给发一套时,这种情况就少了很多。

学习不易,所以大家学得劲头十分足,待他们学会儿了,就能在隔壁上课时记笔记,将知识作用在地里。

而给扫盲班上课的人,则是报名来学习的读书人,有人不乐意,认为自己是来做学问期待可以入读博晋学院,获得举荐资格入朝为官的,怎么能为百姓授课。

可当他们亲自教授,望着一双双因劳作而昏黄渴望的眼睛,心便被狠狠触动了。

上课时他们注意力集中,别说交头接耳说话了,便是连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只顾着埋头学习。

下课时百姓们会小心的围住他,对他说:“先生好好温书,一定能入读洛阳的书院的。”

“我听张先生道先生可是书院学习前三的人。”

“先生,这是我家昨日打的鱼,给先生拎上一条,先生可别嫌弃。”

质朴的百姓们一心向学,臊得来教他们读书识字的读书人无地自容,每一个过来上过课的学子,再回去读书,都拿出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

什么与同窗相争,什么自卑于自己穿的不好,都不如踏踏实实读书重要!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当得向百姓学习才是!

年轻时的他们体会过百姓艰辛和求学的认真,日后为官时,便会想着百姓念着百姓,哪怕被朝堂中的黑色洪流所裹挟,只留三分心在百姓身上,也足够了。

书院里学习气氛浓烈,再没有人说招纳百姓过来学习有辱圣书,让书院院长和时不时就过来溜达一趟的州长县长十分开心。

扫盲班和特殊课程的班一期课只半个月,周期短知识点多,便率先有了结课之人,凡是学成之人无不夸赞书院。

他们识字后,便能在县城找些需要认字的活计,做活时主家让他们签的契书,他们也能看懂了,避免了很多麻烦。

家中有幼儿的,家长们便先教他们读书,打定主意日后要让孩子读书,同时也为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读书识字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