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66章 番外师夷长技制别的夷(3 / 3)

加入书签

当然,克里姆林类要塞的修建,也不是没有劣势——真要是那么强,可以轻易防住投石车甚至原始火炮,那也不会一直在东北长白山区、大兴安岭发扬光大,却无法传入中原了。

克里姆林类要塞,最大的缺点是怕火攻,尤其是夏季高温又干燥的时候,毕竟外面包的都是木头嘛。

其次,就是克里姆林类要塞会消耗巨量的木材,在东北和西伯利亚茫茫林海中,伐木工村落小范围修个堡垒是可以的,要跟中原城市那样把几万人口都包进去住在城里,那妥妥会把当地树木全部砍光都不够用。

而且南方也没那么多树木可以长到参天大树的程度。

最后,这些未经处理、干燥的原木直接筑垒,也就只能在极寒低温环境下确保常年不腐烂。在西伯利亚,克里姆林要塞是能耐久五百年左右的。到温热潮湿的中原,可能几十年就腐烂了。

这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城寨结构只能在西伯利亚和大兴安岭长白山使用,推广不到中原的。

而历史上的匈奴、鲜卑、蒙古这些草原游牧民族,其实也不掌握这些技术,也没法用。因为他们是草原民族,不是更北方的原始森林民族。

后世蒙古和罗斯的分界线,基本上就是草原文明和原始森林文明各自的发展极限了。草原民族也不是越往北就越适应、越强的。

他们只能在漠南漠北草原、以及那块“漠”中间耀武扬威,真到了比漠北草原更北的贝加尔湖,草原游牧也会被制约,得换上渔猎樵采民族的舞台。

只可惜,古代中原王朝的皇帝大多数不知道这个道理,从刘彻到朱棣,脑子里只有一个大而化之的空泛概念,觉得“草原游牧肯定是越往北越强,一直到最北面的世界尽头,都是这些游牧蛮子如鱼得水的地方”。

殊不知真到了西伯利亚,其实就换了另一套生存逻辑了,那儿哪来的草原给你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