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善谋者无赫赫之谋(2 / 3)
助廉颇扛了两年之久的,是第二道丹河防线。
因为丹河的宽度对于阻止敌人大规模快速渡河已经够用了,历史上秦军如果分兵渡河,先头部队绝对会被半渡而击各个击破。同时赵军守住丹河,运粮难度比运到空仓岭稍微少点消耗。
张辽把廉颇都做过的事情也全做了,实在是很难指责张辽。
于是乎,在调兵开战之前,当诸葛亮把此战进兵路线的计划、跟关羽商量到这一步时,关羽也忍不住问出了一个大家都会问的问题:
“既然张辽和历史上的廉颇,只要防备我军秦军进入沁水流域后、陆路翻山突破空仓岭谷口,而不用提防我们顺沁水而下。同时,麹义也不防着这一点。
那么,我们选这条路,有什么好处可以捞呢?换个问法,如果有重大好处可捞,历史上的秦军为什么不这么迂回?”
诸葛亮当时是这么回答关羽的,显然他也是饱读史书、而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了:
“历史上秦军不用,一方面是当时秦赵对峙的态势与如今陛下和袁绍对峙的态势不完全相同。历史上秦军在长平开战前,已经从韩、魏手中取得了部分河内之地,所以,他们掌握了沁水、丹水入黄河的河口。
也就导致开战时,赵国一方已经不可能从河北走黄河水运转沁水、丹水给丹水防线的赵军运粮。赵军虽然在那三年里也用到了丹水水运,可其实是陆路从壶关把粮食运进太行山、到了丹水上游北方之后,卸粮装船、再顺流而下二百里,给前线的廉颇。
而我们现在不一样,不但河内郡全境都在袁绍手上,连之前河东的东垣,都因为夏天太尉您那次败退,丢掉了。所以现在袁绍全据陕峡以下、整个黄河中下游及其全部支流的水运。
如果我们还模仿秦赵之战在空仓岭和丹水对峙,那绝对是消耗不了袁绍的国力的,反而我们纵然有林邑稻、有在关中大修水利劝农之利,依然会我军先饿死。袁绍可以直接通过黄河北岸支流把粮食运到防线边最后一里路。
所以,这次我们要走这条路,先学习秦军的前半段、从汾水、浍水、沁水支流,进入沁水流域。但后半段则不学秦军,不打空仓岭,改为顺沁水而下、孤军深入攻打沁水与丹水交汇的河内重镇野王。
拿下野王之后,我们才能切断整个并州与河北粮仓冀州之间的水运通道,让袁绍在并州驻军吃的每一粒粮食,都得陆路转运。这样相持得越久,才能让袁绍的国力越发消耗,除非袁绍集结兵力夺回野王。
而之前,如果我们按照上半年的‘王屋山以南旧路’进兵,想攻打野王的话,得先攻下东垣、再突破箕关陉和轵关陉,困难重重。现在沿着沁水顺流打野王,箕关陉轵关陉两大太行险陉就绕过去了。”
关羽当时听完诸葛亮这一波分析,沉吟推演:“这么说,战国时秦只是因为已经在河南地取得了优势、先得到了野王,所以不需要做这事儿?那如果秦王当时没有提前得到野王呢?他们模仿我们今天的路线,能得到野王么?
只要有这个夺取的可能性,敌人就会针对、这条路线,看起来一北一南,往返多饶了三百里,还是太行山中的山谷河道,到处都容易出险,不得不慎呐。”
幸好,诸葛亮给了他一个“别人都做不到,只有我们能做到”的理由分析,让关羽彻底相信了世人都不会多此一举提防这一点的:
“太尉放心,历史上秦军如果没有先拿下野王,他们走我们今天这条路,也是很难拿下野王的。你要知道,秦军当时在沁水中接力运输浍水来的那些粮食,用的船并不是从浍水里开过来的——
别看浍水源头和沁水最西侧支流之间,只隔了几十里,但那也是一道太行山的分水岭隔开的。秦军如果没提前拿下野王,那他们在沁水上拿来的船?赵人在沁水上的船,肯定是被廉颇提前坚壁清野都搜刮走了。
秦人要是没有船,就靠两条腿从沁水岸边的端氏一直沿河走到野王,哪怕是白起带兵,都被堵死饿死在太行山里了。我们现在能这么干,甚至都是需要额外一些措施的——
包括我们已经用了好几年的、老式的船型大篷车,在太行山里沁水上游那种狭隘之地,也是用不了的。从端氏到野王,一共三百多里,要迂回很大一段山险陡滩。我这次建议您走这边,还是因为拙荆又把前几年的船型大篷车又改良了一下……
所以,我们绝对是在走一条敌人根本想不到我们能随军一次性带足够多军粮、几个月内都不怕被断粮道的路。
而且即使在围攻野王期间、敌人慢慢反应过来了,来断粮道。但因为他们在沁水的野王以北河段的船都会被我们缴获破坏,他们得陆军截船队的粮道,难度大大增加,说不定还能利用这点诱敌重创他们出击劫粮的部队。”
诸葛亮最后在出兵之前,又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给关羽看了一下黄月英当时刚造出来的“水陆两用大篷车20改进版”。关羽亲自测试了,发现太行山绕后迂回三百里偷袭都能用上,才答应的这个进攻方略。
当然,到了这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