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50章 百废待兴(2 / 4)

加入书签

王之位是279年,已经是西晋灭吴的前一年,也就是说刘豹至少活了92岁。

从董卓进京前一年,活到西晋灭吴前一年,几乎可以算是活过了整个汉末三国时期。

李素本人对于刘备的这个建议,倒是也挺赞同的,因为北地郡确实太靠近河套草原了,靠汉族的治理思路没法彻底搞好,既然现在彻底一团乱麻,只要把蝗虫治理好了,旱灾只能是放任了,只要人别渴死,吃的就靠弱肉强食问其他河套草原部落抢!

只是没想到,汉人也有对胡人“打草谷”劫掠牛羊维生的时候,别的朝代根本想都不敢想,那不就相当于“汉人没吃的,反过来抢突厥契丹党项”了么。偏偏李素身临其境了,听刘备说得挺自然,也没觉得违和。

谁让河套五郡的胡人部落还没学会双侧金属马镫和蹄铁、木质鞍桥马鞍呢,趁着这个信息差,赶紧再多占几年便宜,多薅几年胡人的羊毛。

“既如此,北地郡就按大王的意思安排,我只派千人协助呼厨泉灭蝗,其余治理就按他们南匈奴风俗,暂时自治。这个最穷最难的麻烦暂时缓解了,咱也好腾出手解决其他诸郡的麻烦。”李素欣然答应了刘备的指令。

两个当事人都觉得这么处置没什么,刘备麾下干了多年的文官如荀攸、法正等人也不觉得有问题。但旁边的几个朝廷公卿,却面面相觑。

即将回去当司徒的赵温,以及大司农张义,按说都是也要管理民政和救灾的,专业有点对口。他们此刻内心怕不是爬满黑线:这……这李素不是才二十五岁年纪嘛?陛下念他知天命,有奇计,累建殊勋,让他二十五岁当京兆尹,已经是非常破格开恩了。

可是怎么看起来……在汉中王那儿,这李素的权柄远远不止京兆尹,这简直是雍州牧了吧,关中五郡甚至陇西二郡怎么抗旱灭蝗救灾,都由他全局统筹?

大司农张义原本觉得自己好日子快来了,好不容易逃出李傕的魔爪,留得性命,而且其他九卿同僚死了那么多,九卿就升仨了,他该苦尽甘来大展拳脚。

结果似乎没他张义什么活儿可干了……

这刘备,不会又是一个任人唯亲目无朝廷的专权者吧?把公卿视为泥塑木雕?那跟李傕时期差别也没多大了吧!除了刘备不像李傕那样乱杀人,也不抢劫。

张义等人的这点嘀咕,刘备他们当然不会留心了。李素就继续往下交待其他四个郡的情况:

“关中其余四郡,受灾最严重的的是冯翊郡,按照不治蝗不抗旱的自然状态算,今年的减收会有九成。不过这里的治理潜力还可以,大力灭蝗,能救回一两成收成,还能得到一些蝗虫供饥民不得已时食用,但治水的潜力不大。

冯翊郡濒临黄河的土地都可以得到灌溉,但黄河水量过大,无法决沟渠引水到腹地灌溉,要是引发黄河决口,危害远比一年旱灾还严重。只有黄河的支流洛水、沮水可以挖灌渠、或水位下降时筑堤截流,抬升水位确保旧渠依然有足够水流,不放余水入黄河。综合治理的话,冯翊郡能抢回四成收成,并且改善将来历年的灌溉状态,就很不错了。

受灾第三的是安定郡,安定郡蝗灾治理需要的精力更多,但治水简单一些,安定人口也少,百姓沿着泾河耕种,多少有些保障。治理得当,也能保住四成收获。

情况第二好的,就是咱京兆尹,长安周边相对水网较足,水利设施自秦以来就不错,几个月不下雨也能保住一小半庄稼,再治治蝗虫,抢回半数收成不成问题,情况好甚至能留下六七成。

但京兆尹的麻烦在于人口众多,人多地少,这儿本来就无法用本郡的田地产出养活百余万人口,要指望扶风与冯翊的粮食运过来接济,所以,哪怕京兆尹的田完全不歉收,只要冯翊扶风歉收了,他还是会饿死人。

而关中五郡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春耕时就建立起有效统治的右扶风了。陈仓、郿县、渭南等地的收成,因为灌溉得法,第一时间治水,加上我们改道了西汉水北流入渭增加了水量,如果没有蝗虫的话,今年能保住八成以上。渭水流域其他扶风诸县,也能保住六七成,郡治槐里差不多是六成。

五月到七月,扶风郡不太需要再强化治水了,只要专注灭蝗,把这平均七成的庄稼保下来,再免掉百姓今年税赋,扶风郡自给自足肯定是没问题的,还能稍稍顺流卖一些余粮接济京兆。

冯翊、安定二郡就只能是免税并鼓励他们自给自足了,要运粮到那些地方,损耗太严重,而且是逆流而上,粮船难行,不像扶风到京兆是顺流而下。在京兆都还无法确保完全不饿死人的情况下,安定、冯翊稍微饿死一点,也是没办法的。从算数上考量,安定、冯翊要少饿死一个人,长安说不定得多饿死两个。”

运输有损耗,既然连运输最便利的地方都免不了有人饿死,那么当然优先救活运输便利地区的百姓。这不是李素残忍,而是力量只有那么大。

实在不行,最后只能是让百姓稍微冒险吃蝗虫,只要官府多教导科学灭蝗吃蝗虫的办法,尽量消弭化学危害性,而且让一部分最穷的流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