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千山记 第229节(4 / 5)

加入书签

点,倘是他爹的指点,凭他爹的方正,在知道李相刑囚过度时必会出言制止的。苏不语没说,也没拦着,在某方面,他文雅拖沓的审问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李相的不满,物极必反,底下郎官儿揣摩上意,下手过度,酿出此事。

甚至,导致此事的还有一个原因,靖江后裔自被押送至帝都,穆元帝带着他们祭了回太庙后,一直没有受到良好的照顾。这些人,在靖江也是王子皇孙,勉勉强强能活到开审一日就不错了。再动大刑,有些是刑囚过度,有些是在狱中自尽。

当然,苏不语在刑部郎官面前也做出了他这种文雅审问为李相不满的暗示,苏不语在外官至巡抚,到他这个级别,暗示就不是言语了,或是被撵出审问时的一声长叹,或是失去审问差使时的失落,那些接手苏不语差使的人,自然会多想。何况,他还受到了谢家的指点。

苏不语并不会因此就愧疚了,靖江王杀他亲族时难道愧疚了吗?他老家宗族之人,死的何止五十几口!难道那就不是人命!便是靖江后裔今日不死,陛下也不会留下祸根!

当然,死在刑部,死的惨了些。他宗族之人如何死的他没瞧见,可当初也没见靖江王容情呢!

苏不语要说的是,“李相委实太过急促,我刚问到靖江是如何施离间之间来祸害南安侯清誉,结果,我问至一半,李相不叫我审了。其实,将此事审明白,对东宫亦是好事。”苏不语认为,这事该继续审。太子在江南一事上有疏失是一定的,人这一辈子谁没个疏失,而且,此事完全可以运作成,吴国公受靖江离间之计,误会南安侯,近而导致太子疏失,让吴国公顶大缸,太子顶小缸,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存太子颜面。不然,纵现下没个说法,可朝中哪个是傻的,便是将来,史笔昭昭,也要记上一笔的。与其令人猜度,何不趁机将事说清楚。

这话,是苏不语对他爹说的。

苏相平平板板的一句,“东宫不是你可轻议的!”便堵住了苏不语的嘴。

及至三皇子过来刑部要审理卷宗,苏不语将自己审问的卷宗都交予了三皇子,还关切的说一句,“殿下是慈悲人,当初也交待过臣等在狱中不要委屈了靖江后人。便是有过失,也是臣等的过失。”

三皇子遂对苏不语充满好感。

李相赶过来时,听到苏不语那饱含情感的的一句“殿下是慈悲人”,当真是心下一寒,嘴上还得附和道,“老臣这便与殿下进宫,必与陛下分说明白。”想着苏老三真不愧是苏老头儿亲生的啊,这刁滑小子!三皇子所谓的站干岸比起苏不语的面面儿净光还能做好人,委实差远了境界啊!手下有这么个侍郎,李相充满人生危机感。

李相的人生危机感暂且不提,李相还能赶过来帮着整理卷宗,就说明,李相心思未乱,事实上,李相已有对应之策。在李相与三皇子的坐镇之下,刑部极其高效了整理好了此次审问的卷宗,李相再与三皇子、苏不语对了一套放大 ,李相道,“皆因靖江鸩杀南安侯一事太过令人发指,刑部郎官儿感念南安侯忠贞却被靖江鸩杀,一时错手,伤了些人命。殿下放心,一切有老臣担着。”话毕,李相铺陈奏章,下笔如飞,写就一封奏章,就要带着苏不语同三皇子进宫言明此事。至于请罪啥的,李相很光棍的表示,“靖江鸩我大将,我等审问罪人,不知何罪之有!”

于是,三皇子、苏不语对于李相的无耻境界又有了新一步的认知。

老狐狸的脸就是厚啊。

苏不语李相沾了三皇子的光,都坐在三皇子宽敞的车厢内。三皇子是个雅致人,他的车厢,整洁舒适自不消提,带透着雅致的审美。譬如,车内白玉耸肩瓶内竟还供着一枝正当开的桃花。

此时,三人都没有赏花的雅兴。

苏不语还得请教李相,“陛下定会问靖江如何鸩杀南安侯的经过,不若尚书大人提点属下一二。”

让李相有人生危机感的苏不语委实是个会说话的人,说一个人会说话,并不一定是如何舌灿莲花,而是苏不语说话时的神态情感十分到位,这里面既有对上峰的恭敬还有给上峰铺台阶的眼力。毕竟,三皇子也不知道李相是如何编织罪名的,三人既是陛见,总得心中有数。李相做惯了高官的人,没人说这么一句请教的话,他便得硬着头发讲述只有他一人知道的“靖江王鸩杀南安侯”的事了。李相听苏不语之言,并不拿捏,道,“这也是昨日刚审出来的,还未来得及同不语你说,也未来得及与殿下回禀。”

三皇子殿下与苏不语都表示:俺们明白,亏得你老大人有这现编的才能啊!

李相便同三皇子、苏不语二人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靖江叛逆谋杀我军大将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展开地:

李相肃容庄重,神色端穆,于御前行过跪拜大礼,一派正气凛然,沉声禀道,“当初,后宫邱氏为靖江献离间之计。由靖江三子伪作善色,亲去拜见太子殿下。至夜间,靖江三子与心腹秘议,言间提及同南安侯来往之事。这便是离间计之初,此逆贼二人有意将话漏予我方女间听到,再留下与南安侯来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